多彩贵州 韵醉天下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11-06  内容来源: 人民日报

 

 

“开门见山”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在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丘陵占了97%。山,阻碍了贵州人投向外界的视线,也障碍了外面世界投向贵州的目光,以至于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贵州始终是贫穷和落后的。

60年沧海桑田。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州3800万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难而进,抢抓机遇,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昂首迈出新步伐。多彩的贵州正以崭新的姿态,散发着迷人的风采。

十年实现县县通高速

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是贵州发展的首要任务。历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贵广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加速了贵州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的步伐,改变了西南和西北地区原有的铁路网规划布局。贵阳至昆明、成都、重庆、长沙、南宁5条快速铁路被正式纳入2008年调整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贵州段基本建成,六沾、黄织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修编完成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前已改造国省干线180公里,建成通乡油路2000公里、通村公路1.33万公里,新增88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1000个建制村通公路。开工建设了一批航运工程。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州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启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启动大学生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实现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省城乡377.5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2008年在完成10844户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基础上,又启动了3.2万户改造试点。省财政安排4.23亿元,启动了地质灾害户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69所农村中小学搬迁计划。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新增解决4.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面实施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194万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围绕增收服务“三农”

贵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纲,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各1000万亩增产工程,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加快优势蔬菜产业带和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烤烟、油菜生产,大力发展马铃薯、茶叶、油茶、精品水果、中药材、花卉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发展一批面向珠三角、东盟市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了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8万吨,增长5.2%;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7%,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初步成长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外向型产业,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达到388元,增加5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

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电力、煤炭、饮料、烟草4个行业对贵州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9.3%。目前贵州电网发电量达到988亿千瓦时,黔电送粤“五交两直”大通道全面建成。建成投产一批大型煤矿,原煤产量达到1.18亿吨。开工建设了一批煤化工、磷化工、煤电一体化项目。工业化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贵州按照绿色工业化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以高水平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力争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力争发电量达到1100亿千瓦时以上。

白酒工业加快发展,茅台酒年产量突破2万吨,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6.4亿元。卷烟工业实现利税106.1亿元。装备制造、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等产业加快发展。贵州把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等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了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新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专利授权1683件。

打造中国西部旅游热土

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以质取胜”、“以特取胜”,在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创建旅游品牌;加大以入境游为重点的高中端客源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晴天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