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11-06  内容来源: 人民日报

 

“辞危房全靠政策好,迁新居含泪谢党恩。”青山绿水的6月,黔中大地上,一栋栋安全、舒适的新民居,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幅幅喜庆、感恩的门联,表达了人们对政府进行危房改造的感激之情。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省建设厅调查显示,2008年贵州共有农村危房192.4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3.16%,其中,一级危房达78.24万户。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省长王晓东说,2008年贵州省率先在全国进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09年至2012年,中央、贵州省将安排资金100亿元,改造82万户农村危房,主要包括全省五保户、困难户、一般户和部分低保户的一级危房,五保户的二、三级危房和全部地质灾害搬迁户。

德政工程暖人心

在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冯家河坝上队,一排古朴的黔北民居旁边,一栋破烂的小木屋十分“显眼”,房内大多数木头已经腐朽,屋子主体已开始倾斜,属一级危房。危改前,86岁的村民王泽珍和大孙子一家就住这栋房子,一个厨房两个卧室,40平方米不到,5口人挤在一起。

“木屋的年纪比自己还大。最害怕刮风下雨,家里所有的锅碗瓢盆都得用来接雨,房子还晃得厉害,晚上都不敢睡,生怕房子塌了。”王泽珍说:“这几年,村里漂亮房子越盖越多,自家做梦都想修新房,但攒的钱远远不够,只能干着急。”

今年3月,贵州省全面启动危房改造工程,农户重建或维修危房,可获得政府3000元至20000元的补助。有了2万元的补贴,王泽珍的大孙子又贷了2万元,再向亲戚朋友借了点,盖起了一栋青瓦、花窗、白灰墙的房子。

民生工程重做实

如何把危房改造好事办好?湄潭县委书记田刚说,要做好规划指导,绝不把新房建成问题房,绝不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还过着穷日子。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高正坤、高正明两兄弟轻微智障,均未结婚。几年前,家里房子垮塌后,两兄弟只能借人家一间柴房住。兴隆镇党委书记陈代强介绍,为了给两位老人建一套安全舒适的房子,村里派出一名包户干部,蹲点为老人负责建房,从房屋选址、找施工队、选购建材、开挖基槽、砌筑到圈梁,逐一监督,逐一验收,严控工程质量。

“住上好房子,还难以安心,最盼望的是今后能过上好日子。”遵义县三合镇阁庄村砂岗组村民朱登萍说:“真没想到,政府早为我们考虑了后路,组里28户村民从山坡上迁下来,县里把新村庄定在公路旁,不仅配套建设了水、电、沼气,还新建了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

如今,砂岗新村连片修建的黔北民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忙着发展“农家乐”,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村民们种上了辣椒等蔬菜,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出好价格。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好事办好防“跑偏”

2008年贵州共完成1.08万户危改任务,一年的建设摸索,为2009年全省危房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随着危房改造的全面展开,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余庆县白泥镇建设管理所所长、危改办主任万有志介绍,黔北民居是遵义市农村住宅一大特色,但造价相对较高,一栋要10余万元。危房改造中,一些危房户为了挣面子,搞攀比,盲目选择建面积两三百平方米的房子。虽然最多能得到2万元的补贴,但还必须向信用社贷款和亲戚朋友借钱,有的一下增加了七八万元的债务,给今后生活带来困难。万有志认为,各级政府应正确引导农户依据实际合理建房。

今年以来,随着危改集中展开,建材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价格集体上涨。记者了解到,余庆、湄潭两县建材价格均在上扬,每块砖头涨2分,每立方米沙子涨了3元,水泥最高时一吨涨了40元。走俏的还有施工队伍。拿湄潭县来说,全县一年半时间要拆除重建危房3801套,本县300多支施工队伍根本不够用,技术工每天工资也从去年的80元涨到了100元。当地干部估计,由于建材和人工涨价,农户建房成本起码要增加好几千元。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调节,农户得到的政府补贴优惠恐怕会大大缩水。

危房改造中,因为要统筹新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布局,还需建设大量的水、电、路、环境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项目,资金需求很大。虽然贵州省赋予每个县整合民政、农业、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权利,但是每个乡镇得到的项目有限,到了村组更少,而且,一些项目资金拨付不统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十分有限。还有部分乡镇,在危房改造中存在“先易后难”、“多易少难”的现象。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王木森认为,政府应该充分尊重危房户的意愿,不搞一刀切,防止把危改工程搞成形象工程和花架子工程;要保证危改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真正危房户得到实惠;要严厉打击如沙石、木材、水泥等建材乱涨价问题,不能让惠民工程成了一些不法商人的“敛财工程”。

责任编辑: 晴天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