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晴隆模式”:从岩石到牧群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11-06  内容来源: 人民日报

晴隆:喀斯特荒地变牧场
 

晴隆:喀斯特治理,农民变牧民
 
  在云雾和细雨中俯览晴隆山,酷似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成群的绵羊和山羊悠闲地在草地上走着,而他们的叫声和身上铃铛所传来的声音,不停的在群山中回响。
 
  在这里我遇见了超过200多只山羊的主人,来自贵州省晴隆县菜籽村的易会能。“畜牧并不是一项密集型的劳动”,这位62岁的老人告诉我。“我每天只需要带它们出来走上几个小时,然后回到家里配上些小菜,喝上几口酒。”易会能笑着说。
在2002年开始从事畜牧业之前,易会能一家四口过着清苦的日子,他们生活来源仅仅是依靠在山坡上种植的玉米来维持。那时候他们尽管整天地呆在田里,从几公里外的地方取水来浇灌,时常还要清理野草来为玉米生长提供空间,可是由于生产效率的低下,始终无法能够使他和家人走出贫困的困扰。
 
  “我们这里的人,一大片土地往往只能收到一篮子的玉米。在过去,人们根本没办法负担得起比玉米更加有营养的食物。大伙的身体体质都非常的差,而且经常容易疲倦。”易会能说道。
 
  易会能和贵州数百万在大山深处的人们一样,都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样的情况在晴隆县就尤为严重,该地长期遭受着被人们称作“地球癌症”的土地石漠化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过度的土地使用让晴隆脆弱的喀斯特地貌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损坏。森林和草地被过度的烧毁来转化为耕地,从而来养活在当时迅速增长的人口。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毁灭性的土壤侵蚀、基层岩石暴露使得土地的生产力极大程度的下降。
 
  如今在晴隆山上依稀可见的一块块巨大的岩石,还在提醒人们过去这里是一片饱受石漠化侵害的地区。
官方数据指出,在晴隆县1331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属于喀斯特地质的土地占到了68%。全县超过46%的土地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土地石漠化的影响。
 
  晴隆县县长姜仕坤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壤深度达到了5-20厘米,而每年的降雨量则有1500-1700毫米。“由于喀斯特地质的原因,大部分的雨水都流入了地表裂缝而没有作用到农作物上。”他进一步解释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玉米是唯一能够在薄层干燥的土壤上存活的种植物,可是它却无法保持水土,往往每到雨季就会被大于冲走。
当地农民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困境:当越来越多的人种植玉米的时候,土壤也变得越来越稀薄。增加劳动力和化肥投入反而使得土壤的生产力变得越来越低。
 
  “当时每亩土地的产量甚至还不到150公斤,而这片土地也将在3到5年内彻底变成荒地。”姜仕坤回忆过去说道。
 
  当地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后决定,用能够更好地维持水土结构的草地来取代一片片玉米地,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2002年,一个由政府出资修建的绿地和畜牧业中心在晴隆动工,2年后正式纳入使用。晴隆人将想法迅速转变为了实践。
 
  “我们在较稀薄的土地上种植了5到6种更加适合生长的绿草。” 晴隆县绿地和畜牧业中心主任张大全说道:“这些绿草可以生长到30厘米高,并且同时还将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1-2个百分点。做为回报,他们构成了一片绿色的草原。”
 
  张大全说道,在过去,倾斜度超过25度的农业土地中,一年里每0.07亩地就会有1.26吨土壤流失。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土壤侵蚀的问题。
 
  “我们种植的这些绿草将能够存活20年, 同时基本不需要进行人工保养。每个季度都会有两到三种绿草生长,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给大山带来了一片绿意。”
 
  该中心还引进了世界上最优质的两种肉用绵羊——-波尔山羊和杜泊绵羊,并且将他们借给村民们来养殖和培育。
 
  而畜牧业的收入,也将按照基地10%、村民90%的原则来进行分配,在过去这一比例是2:8。张大全表示畜牧业中心还定期部署工作人员对村民们进行培训,防止牲畜传染病并且提供兽医看护。
 
  在从中心借来32头波尔和杜泊山羊之前,56岁的夜迈村村民范兴元一直过着孤独的日子。“我是村里第一个尝试这个行业的人,那会儿大伙儿都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范兴元说道。
 
  而现如今,范兴元在13亩草地上养殖的1130头动物每年将给他带来五万元的纯收入。同时靠着自己摸索出来的畜牧经验和心得,他还被畜牧业中心聘请成为那里的一名业余技术人员。
 
  “生活变得好起来了”范兴元感叹道。
 
  在过去的十年里,县政府已经就畜牧业发展投入资金超过1.02亿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央政府和银行贷款。在这十年里,畜牧业带来了13平方公里的草原和42万头山羊及绵羊。这一项目直接让12800户超过5万人收益。同时,2011年晴隆县成功治理了21300亩遭受石漠化侵蚀的土地,并计划在今年继续治理,初步目标为13300亩。
 
  在谈及牲畜销路时张大全主任表示,目前绝大部分都销往香港。但是国内商家也时常来到村民家商讨采购事宜。
 
  截止到2011年底,村民年均收入增长到了人均5800元。绿地和畜牧业的发展在占到了收入增加的70%,张大全说道:“更加重要的是,如今村民们对绿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认识越来越深刻了。”他举例说,如今牧民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都使用当地的草药,而不是带有工业原料的抗生素。
 
  展望未来,县长姜仕坤表示将目标定位在打造一个“新西兰式的牧场”,并将畜牧业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扩展开来,届时将会有两万户家庭从事畜牧行业,养殖数目将达到一百万头。
 
  这一举动对更多像易会能这样的村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带领他们走出贫瘠,走向富裕。

责任编辑: 晴天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