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解决“污染渗坑”必须“利剑出鞘”
日前,一家环保组织发布“华北地区发现17万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消息称,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和天津市静海区内,“潜藏”多处工业污水渗坑,最大一处面积达17万平方米。航拍照片显示,巨大的红黑色污水坑与农田、村舍连成一片,令人震惊。
23日,针对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佟家庄村工业渗坑污染问题,天津市委市政府要求坚决彻查、依法治理、严格问责,同时要求在全市范围开展自查自纠大检查。河北廊坊市纪委22日也通报称,大城县政府、南赵扶镇及县环保局在污染事件中未正确履行职责,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处分和通报批评。
事实上,在许多地方,环保检查人员前脚刚走,污染企业马上死灰复燃,继续肆意违法排污,四处倾倒排放废物。据当地老百姓反映,污水渗坑已经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而静海、大城两地也都在几年前投入巨资进行过治理。但是,令人深思的是,两地污水渗坑在治理好转之后均出现污染反复的情况。
环保部表示,渗坑污染至少涉及两方面违法:用渗坑渗井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污;非法排放危险废物。非法排污企业胆大妄为,这也反映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还不牢固,绿色发展的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环保责任也落实得不够彻底。
有专家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解决问题,高举治污的利剑,不能再姑息放纵。对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当地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坚决追责问责,并严肃处理不作为部门。此外,全国各地都应该进行污染现象排查。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动真碰硬、严肃问责。一旦发现污染要立即整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高度政治自觉打好环境治理战役。
据调查,华北污水渗坑修复方法分为原位和异位修复,两种方法都面临着修复时间长,资金投入大的难点。仅污水处理就需一年半到两年,需要约2000万元;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则周期更长,更为昂贵,快则3到5年,至少需1.7亿元。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21日曾表示,环保部正在组织土壤详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对此类问题,环保部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姑息。目前,环保部专家团队已到达河北省大城县,开始布设防渗暂存坑。天津静海区政府也已经采取治理措施,施工单位已经入场施工,将于7月底前完成治理。
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是行不通的。此次“污染渗坑”就是一个警示,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只要发现了污染行为,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制止和治理,一刻都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