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首页 往期回顾 视频中国

鼓浪屿:中西文化的交融地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明朝改称“鼓浪屿”。因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而得名。它的总面积约为1.9平方千米,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岛上气候宜人,素有“海上花园”之誉。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今年,是鼓浪屿申遗成功一周年,这座美丽的岛屿更加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鸦片战争以前,鼓浪屿岛上多为半渔半农经济,房屋也多是简陋的民房。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由于鼓浪屿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居住,而成为在厦门外国人首选的办公地和居住地。从1844年开始,先后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英、美、法等国也先后在此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等。因此,鼓浪屿留下了较多的西式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



20世纪上半叶,大量华侨也纷纷到鼓浪屿创业建宅,兴建了大量的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屿的建设达到历史最高峰。同时期,鼓浪屿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也在更快地推进完善,创办电话、电报公司及自来水厂、码头等公共事业。这里有中国第一所幼儿园、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足球场。鼓浪屿从一个东南沿海的闽南文化聚落,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区。



闽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基因,1913年西方人士为鼓浪屿带来第一架钢琴,正与闽南居民喜欢音乐的天性相合,鼓浪屿人通过音乐认识了世界。鼓浪屿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直到今天,钟声、琴声、读书声依然浸润着鼓浪屿人的生活。



如今的鼓浪屿以其秀丽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文价值也保存至今。岛上所存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因而鼓浪屿又被誉为“万国建筑的汇集地”。这些建筑完整地记录了鼓浪屿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和鲜明的风格转变。



鼓浪屿的中西多元文化融合历程告诉我们,在激烈的时代变革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并不只是征服和消亡,通过友好智慧的文化融合,会形成新的多元文化聚集,是闽南移民文化开放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的最佳见证。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是这样一个人类共享遗产。



策划:吴婧 翻译:闫健       后期:白玥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制片人:杨 丹
主    编:宋若冰
编    导:吴婧 白玥 孙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财经访谈体育娱乐旅游文化专题原创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liuy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