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首页 往期回顾 视频中国

大熊猫:“最熟悉”的“陌生熊”

中国众多古籍中都记载过一种神奇的动物,“(它)似熊,小头,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根据这样的描述做一份侧写,会得到一种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生物——大熊猫。今天看来大熊猫“食铁”是个天大的误会,但也能看出人们对大熊猫实际上是“既熟悉又陌生”。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拍摄的大熊猫“华豹”。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大熊猫”最早其实被称作“猫熊”。它们扬名于二十世纪之期,当时正是中国新旧文化激荡的时代,旧的阅读习惯与新的书写方式交杂使用,由右而左书写的“猫熊”被由左而右地读作了“熊猫”。虽然熊猫确实和棕熊、北极熊一样属于熊类,但“熊猫”的说法被习惯成自然地流传下来。


别看大熊猫如今混到了濒危动物的行列,然而在进化史上它确是名副其实的“强者”。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800多万年,作为一种食肉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竟然进化出了以竹子为食的习性,为了吃好竹子甚至在熊掌上长出了“大拇指”。想想看,强壮如猛犸象,凶猛如剑齿虎,而今安在哉?呆萌的大熊猫却悠然地活了下来。


36只2017年新生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


大熊猫怎么看都是个人畜无害的“宝宝”,然而它的战斗力和呼啸山林的虎豹是一个级别的,咬合力堪比狮子、超过美洲豹,能轻松上到10多米高的树上,在野外山林奔跑时速能到40公里,是个灵活的胖子。


随着人工繁育的难题被陆续攻克,中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从2002年的161只增加到现在的500多只。然而人工繁育只是开始,让大熊猫回归野外,实现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终极目标。


2003年起,大熊猫开始在野化基地内学习辨认天敌、捕食等野外生存技能。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目前已初见成效。2009年放归野外的大熊猫“泸欣”,不仅融入当地野生种群,拥有了自己的领地,还成功在野外自然配种、顺利产仔。从2010年开始,科研人员采用“母兽带仔”方式野化训练,共放归大熊猫8只,其中7只在野外存活。


全球第二次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映雪”


虽然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但它们几乎是被全世界人民一起疼爱。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熊猫所到之处都能引起万人空巷的场景。今年,四川省政府发起“熊猫与少年”活动,面向全球招募青少年“大熊猫饲养员”。27名青少年志愿者在十几天时间内与大熊猫亲密接触,体验大熊猫饲养、科研等,这些都让全球的“熊猫粉”们羡慕不已。


人们用“看它一眼,就想把全世界都给它”来表达对大熊猫的喜爱。这种可爱的生灵在地球上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相信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大熊猫终将摆脱濒危的境地,永续繁衍下去。

策划:林凡凡       后期:刘攀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制片人:杨 丹
主    编:宋若冰
编    导:吴婧 白玥 孙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财经访谈体育娱乐旅游文化专题原创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liuy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