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言行的著作,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他所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全书仅万余字,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间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仁”是《论语》传递的核心观念。“仁”原指慈爱、爱人,在孔子眼中被升华成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包含一切美德。内在而言,是人的终极道德追求;外在而言,也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守的原则。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约束自己来实践“礼”的要求,进而达到“仁”的境界。而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人,称为“仁人”,也就是“君子”。
“中庸”则是君子行事的最高标准,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其后《论语》也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深刻地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2000多年的时光,虽然沧海桑田,时移世易,但《论语》中有许多超越时代的思想,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如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导人们对学到的知识要时常温习、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这些今天仍是我们极为推崇的治学精神。
《论语》还描绘了个性鲜明的孔门弟子群像,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也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他也因此被尊为“万世师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论语》非常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格的可贵。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将人格价值和道德价值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蕴含了非常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是飘扬过海来到欧洲,在17、18世纪的欧洲思想界掀起一股“孔子旋风”。
2019年3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了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并表示《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启发。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制片人:杨 丹
主 编:宋若冰
编 导:吴婧 白玥 孙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