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人口“常住”趋势增强 多措并举推进“大城市病”治理

发布时间:2019-06-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婧

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   中国网记者 吴婧 摄


中国网 6月19日讯 (记者 吴婧)6月19日下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全书围绕着北京社会治理的亮点、问题与对策三个方向展开,着重针对社会组织、人口问题、违法犯罪、网络治理、社会矛盾、基层治理等六个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展开定性、定量研究,就提升北京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主编、北京社科院综治所所长、研究员袁振龙发言  中国网记者 吴婧 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产业结构面临的深度调整,北京市流动人口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例如流动人口不流动,“常住”趋势不断增强等,而且,随着居住时间的不断地延长,这种倾向愈益明显。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发现,在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冀豫鲁三地的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50%,所以,对卫计委调研数据的截取分析有较强的代表性。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超过六成以上都有打算在京长期居住(5年以上)的意愿;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中“70后”、“80后”年龄段打算长期在京居住意愿高于“60后”、“90后”年龄段流动人口,而且已婚家庭的流动人口打算在京长期居住意愿特征明显;同时,随着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社会阶层地位提升、居住形态的升级、就业身份的提升、流动时间积累较长等因素影响下,流动人口更倾向打算在京长期居住,尤其是自购房者95.9%的流动人口都有在京居留意愿。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副主编、人口问题治理篇责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治所副研究员马晓燕发言 中国网记者 吴婧 摄


和全国其他城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相比,近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并不高,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城镇的人口增长率。比如,2016年,作为“十三五”人口调控规划的起始之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率仅为0.11%,低于近年来全国人口0.5%的自然增长率。这体现了北京市近年来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两个政策意见,带动常住人口实现了增量、增速“双降”。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之内,城六区常住人口要比2014年下降15%。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常住人口的机械增长和流动人口的合理流入,全市2300万人口总量红线约束的实现压力依然较大。

以2017年为例,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为 2170.7万人,全市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1200人左右,北京市“城六区”的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75人,其他10个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而城市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却达到每平方公里22000人左右。这种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使得住房问题、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更为突出。

一项专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感到的主要生活问题及压力”时,“住房条件差,买不起房”(53.08%)、“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42.26%)、“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38.64%)等三个生活问题位居前列,压力指数居前三位,从社会矛盾产生的角度看,住房、医疗、教育等也是当前社会舆论关注较多、社会矛盾相对多发的几个领域。

过去一年中,北京多措并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城市病“治理工作,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制定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了居住证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积分落户制度,加强了公租房管理和服务以及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和地下空间整治行动;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市区两级交通综合治理会商机制,印发实施《缓解交通拥堵专项责任清单》,推进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完善停车治理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等。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下一步要做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贯彻实施工作,进一步推进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而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已经积累了较严重的“大城市病”,各种社会问题隐患还比较多。因此,必须以正在推进党和政府机构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等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平安北京建设的总体部署。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