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首页 往期回顾 视频中国

冰立方:奥运场馆华丽变身

伴随着阵阵呐喊声,几名队员卖力地用冰刷擦拭着冰面,一只精致的石壶在洁白的冰面上缓慢滑行着。北京冬奥会冰壶场馆“冰立方”内,一场冰壶体验赛正在进行。环顾四周,这个场馆可不仅仅是一个冰壶场馆那么简单。这是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游泳馆“水立方”改造而成,是一个可拆卸的、可临时进行“冰水转换”的大工程。



水立方,曾在2008年的奥运会大放异彩,见证了无数运动员的荣光。奥运会后,水立方社会化运营成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后,便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让水冰能够自由转换,让这个场馆更大限度地再利用,赛后也可以为民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育服务。改造后,它将成为双奥之城的一个重要遗产。



那么,“水立方”是如何成为“冰立方”的呢?需要注意的是,冰壶对场地的要求是所有冰上项目中最为严苛的,如何保证可拆卸装置的稳固性是首要难题。在经过反复设计测算与试验后,设计团队最终将50米范围内的误差控制在了2毫米内。按照“冰立方”可拆卸的设计,冰面厚度设为8厘米,需要反复浇筑四五十层,耗时一周时间才能最终制成。

冰非常“敏感”,冰壶场馆要求空气不能流动,阳光不能直射,不能有多余的热辐射投到冰上。为此,设计团队将馆内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系统甚至声学系统进行了智能化改造。



经过改造的“冰立方”,春夏秋三季为水,冬季上冰。冬奥会后将用于群众冰上运动培训和体验,助力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

百年的现代奥运历史,留下了不少经典的场馆建筑,他们不仅是人类工程建筑的杰作,更是一座座铭刻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丰碑。然而,历届奥运会也都面临着奥运场馆赛后发展的难题,在探索中寻求变革,例如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奥运村及场馆经过改造后成为游客打卡地;2012伦敦奥运会,许多场馆都是租赁建材、临时搭建,而主场馆“伦敦碗”,则采用了“乐高式”的模块化建造法,赛后改建租给了西汉姆联作为主场。在北京,从2008夏季奥运会到2022冬季奥运会,从“水立方”到“冰立方”,中国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奥运场馆的建设当中,探索奥运场馆的综合利用、持久利用,将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策划:刘璟       后期:刘璟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制片人:杨 丹
主    编:宋若冰
编    导:吴婧 白玥 孙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财经访谈体育娱乐旅游文化专题原创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liuy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