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国  >  

陕西西安

发布时间:2022-11-23 10:51:3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汝艺

陕西西安·历史遗迹

一、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兵马俑属于古代墓葬雕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 兵马俑 

二、华清池

华清池(又称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示范景区,以3000年的皇家园林史和6000年的温泉利用史而享誉海内外。

△华清池

华清池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是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更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驰名中外。

 

三、骊山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

△骊山

骊山是华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遍布着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遇仙桥、三元洞等众多著名景点。

 

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上古时期,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骊山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的见证。

 

四、大明宫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占地面积约3.4平方千米。

 △大明宫

大明宫规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由大明宫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陕西西安·非遗技艺

一、楮皮纸制作技艺

楮皮纸制作技艺,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传统技艺。北张村坐落在秦岭脚下,当地百姓自古以来就依靠山区的楮树(俗名“枸树”)资源,以造楮皮纸维持生计。北张村是造纸术的发源地之一,西汉霸桥纸就是在这里出土的。改革开放以前,这里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

楮皮纸

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北张村造纸术源于西汉时期。“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这首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北张村民谣,成为当地造纸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至今北张村的纸匠们仍使用着原始、简单的工具,制造着纯天然的楮皮纸。楮皮纸制作技艺,生产的纸韧性好、耐保存,在上边写字作画。数百年后拿出来仍光鲜如初。

 

二、西安剪纸

陕西西安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镂空艺术,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西安剪纸

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

 

三、长安泥塑

长安泥塑,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技艺。以当地红黏土为材料,通过艺人手工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每件作品在塑制前,艺人都要经过构思后,还要经过采土、和泥、搓、揉、抹、塑、捏、雕、贴、滚、蹍、按、剪、晾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包含有若干道子工序才能完。

 

长安泥塑

艺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还根据人物不同质料衣服衣纹以及衣纹随人体变不同总结出“衣不伤体,二不肿脸,三不鱼刺”“绸子软,缎子光,破碎衣纹布衣裳等口诀”。人体和面部比例则分别遵循“立七坐五盘三半,一手捂住半个脸”和“三停五眼”的要领。长安泥塑造型夸张写意,显现出民间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其制作材料就地取材,题材内容都是当地风土民情为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件作品,既可单个成型,也可组合成套,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


四、莲湖面塑制作技艺

莲湖面塑制作技艺,以小麦面粉为主料,结合色素调成不同色彩,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搓、捏、揉、压,用牛骨头拨子灵巧地点、切、划、拨,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长期以来,面塑是从业者作为一种谋生的行当,基本上限于在民间流传,造成面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对传统的依赖性强,因此传承面太窄。始终定位于民间手艺,不被重视。加之完全是手工制作,产量较少,很难实现标准化。但近几年,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的推广,面塑作为其中的一项技艺,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甚至进入到艺术品拍卖、艺术礼品定制、盲盒手办等现代的艺术与产品市场中生机勃勃。2011年,莲湖精巧面塑技艺被列入“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2-11/23/0910b5ee-0ba1-4435-93c8-04befbf85fa7.jpg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