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视频中国  >   新闻热点  >  
首页> 视频中国

中国故事丨大山里的珞巴族:一跃千年,追逐幸福

发布时间:2024-09-30 09:40:26 来源:新华社 作者: 责任编辑:佟明月

一边在传统的火炉上烧茶,一边从四开门的大冰箱中取出可乐待客;家里挂着游猎时代祖先留存下来的猎物皮毛,常常聚集到村里的水泥广场舞起“刀舞”……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处可见。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70多年来,珞巴民众从原始部落一路“奔跑着”走进现代化。便利的交通、兴旺的产业、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政治权利,让曾经的“高原孤岛”与外面世界连为一体,闪亮的珞巴民族文化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风景线。

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达木村4岁的小朋友次仁拉姆从自家冰箱中取出饮料待客(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四代人,代代不同

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麓、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高山峡谷和茂密丛林使这里自古以来与外界隔绝。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居住在这里的珞巴族过着刀耕火种的游猎生活,保留着原始村社组织和原始部落生活,被封建农奴主蔑视为“野人”。

今天,珞巴族群众与其他中国各族人民一起实现了小康,而且向着富裕的生活前进。他们中的一些人走出了大山,还被选举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47岁的达木村党支部书记索朗见证了几十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达木村是达木珞巴民族乡4个行政村之一,共有91户345人。

索朗在日常的衣服外披上传统珞巴服饰为记者做展示(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索朗说:“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靠打猎、吃野菜为生,种的玉米经常会被野猪吃掉,生活非常原始。我是家里第一个走出西藏的人。”如今,他的大儿子在村里开挖掘机,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林芝市工作,孙子在上小学,“从我父亲到最新的一代,我们家每代人的生活都大不相同”。

达木村村民桑杰措姆在家中烧茶。据她介绍,这火炉是公路通车前家里人走山路从100多公里外背回来的,非常具有纪念意义(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墨脱曾被称为“高原孤岛”,直到2013年扎墨公路通车,这里才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历史。

索朗自小在墨脱的密林中长大,公路通车前,他经常和村民一起徒步到百公里外的波密县背回生活必需品,每次往返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2002年,作为村干部,索朗徒步到波密,再乘车到拉萨,再乘飞机,用了9天时间来到河北学习,这也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

一颗向往“外面世界”的心,带着他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我去了祖先们不曾想过的地方,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村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说。

这是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的乡村道路(无人机照片,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014年,索朗被选举为林芝市人大代表,先后去了北京、广东、福建……路走得越来越远,索朗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而让他最有成就感的,还是通过履职尽责,助力家乡发展与进步。

2016年,索朗提出实施达木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议,次年得到落实。农田改造后,村里的玉米产量从每亩500至600斤提高到每亩1500至1900斤;2018年,索朗与乡里的干部共同提出保护珞巴文化的建议,通过整理和挖掘传统服饰、生活器具,传承民族文化。如今,珞巴刀舞在村里被广泛传承,并在学校里被教授给年轻一代……

索朗(右一)在村里的广场上指导年轻一代跳“刀舞”(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最后的猎人”有了新职业

达木村52岁的村民扎西家有一间木质厢房,是他自建的“猎人博物馆”,里面挂着不少动物皮张——这些都是他年轻时身为猎人的见证。

如今,扎西早已放下猎枪,成了一名护林员。

扎西的转变也是珞巴民族生活转型的缩影。

这是扎西家的院子(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扎西年轻时是村里最出色的猎人之一。“我最厉害的时候一天可以捕猎三头藏羚牛。”他说,那时村子里的年轻人三四人一组出去打猎,一次要在森林里待一个多星期。

山地贫瘠,交通不便,打猎成了珞巴人千百年来的谋生方式——虽然艰险异常,却不得不为。

上世纪90年代,西藏自治区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2000年,扎西和村民们上交了猎枪,不再打猎,变成了村里的护林员。

“不能再伐木、打猎,刚开始有一些不开心,但是村干部不断地跟我们讲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且生活越来越好,不需要再打猎了,所以现在我自己也成了保护自然的一员。”扎西说。

如今,扎西开起了农家乐,种上了茶树,当护林员每年还有6000元的收入,年总收入近十万元。“以前我们能不能吃饱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更别说医疗和教育了……现在的生活,好到让人想不到。”扎西说,他的4个孩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小的儿子刚从西藏大学毕业。

2020年的一天,扎西在村里发现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仓鸮。他想方设法救治了下来。“如果在以前,肯定会打死卖掉;现在救了它一命,心里竟然还有些挂念,感觉非常不同。”扎西说。

闪亮的文化名片

公路通了,生活方式变了,达木村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了飞跃,也在文化保护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参观学习广东、福建的农家乐经济、林下经济和茶叶种植产业后,索朗对村里的发展有了新的想法——他带领乡亲们前往墨脱县最早推广种茶的背崩乡学习调研,最终决定在达木村也种植茶树。

如今,达木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亩,预计今年可采摘200多亩、收获茶青近4万斤,将为村里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

“我没读过书,但是在当了人大代表后,履职的时候会向别的代表讨教和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索朗说。如今,达木村共有乡级人大代表5人,县级人大代表1人、政协委员1人。

达木村珞巴族群众住房的主屋大都是仿吊脚楼风格的水泥建筑,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村民家中大电视、三开门冰箱、滚筒洗衣机等家电与发达地区的农村并无多大区别,很多村民家里也有汽车。

鸟瞰达木村(无人机照片,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达木珞巴民族乡的茶产业已覆盖了乡里所有的行政村,林下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2022年,达木乡珞巴民俗展览馆落成,珞巴文艺演出队伍频频在自治区、市、县各级文艺活动中亮相……2022年,达木乡被命名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4-09/30/117460055_2a68d6dc-b9cf-4016-bb15-f8dc9fde94fe.jpg
【责任编辑:佟明月】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