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望闻问切”,为优化营商环境“把脉开方”,着力构建“暖商、亲商、兴商”格局,擦亮叫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2024年1-9月,全市新引进5亿元及以上项目86个,其中50亿元及以上项目8个。
一、“望”小“窗口”,延伸服务“触角”切实疏通各类堵点。一是服务向一线延伸。率先在全省开展“政务外网+5G”试点,建设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系统。在“天府通办”APP端上线13个县级分站点,将12项高频事项接入“e政务”自助政务服务平台。制定《绵阳市“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化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建立“模块化上线、场景式串联”模式,市本级1423项政务服务事项以“模块化”形式集中上线,并按照个人、企业、项目3个全生命周期分别划分为45个、37个、11个场景,形成“场景式串联”。二是业务向一线前移。出台《绵阳市优化园区营商环境16条》,在全市12个产业园区建成政务(企业)服务中心,公布612项园区政务服务事项基础清单和特色清单,实行“一门一窗”式服务。通过人员互派、资源共享,推动“市区联办”,目前,市区跨层级办件7798件。三是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累计2732个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2023年,各园区共办件461627件,提供延时服务1664次,上门服务1321次,免费邮寄2022次。
二、“闻”悉诉求,畅通沟通渠道倾听企业“真心话”。一是线上“键对键”互动。建立企业家微信群,企业家在微信群提交诉求,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第一时间回应互动,主管部门台账管理、全程跟踪。截至9月底,绵阳市企业家微信群(市本级)累计收集企业诉求100个,已得到有效解决90个,解决率90%;利用“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汇集企业诉求问题4594个,已解决4589个,办结率99%。创新开展沟通协商“键对键”活动,搭建政府、企业扁平化交流平台。二是线下“面对面”座谈。常态化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和“解难题促发展、千企大走访”活动,创新开展企业家“周六早餐汇”活动,市县分管领导召开专题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2023年以来,走访企业41831家,全市共召开专题座谈会301场,累计收集问题3352个,已解决3080个,解决率92%。三是诉求“五机制”办理。建立完善闭环管理、限时办结、挂牌督办、跟踪回访、公开曝光等5大诉求办理机制,规范诉求办理流程、明确诉求办理规则、解决诉求办理难点、提升诉求办理质量、强化诉求办理力度。截至目前,跟踪回访企业诉求1897件;召开专题协调会21场,对60个进展缓慢的企业诉求进行专题调度,解决“疑难杂症”问题37个。
三、“问”明心声,“暖企”行动落地市场活力持续迸发。一是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绵阳在全省率先成立稳经济政策落实办公室,专职专责推动国家和省市稳增长系列政策全面落地,2023年为经营主体减免退缓税费135.94亿元。印发《绵阳市惠企政策集成服务改革方案》,截至目前,通过“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发布国省市县四级惠企政策2306条,“一策一推”累计精准推送政策短信约14万条,已兑企业38056家,兑付金额67598.43万元。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对妨碍统一大市场相关问题的整治,让企业吃下“定心丸”,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贯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制定《绵阳市公平竞争会同审查相关程序(暂行)》,开展公平竞争会同审查,2024年1-9月全市共会同审查增量文件127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工作。督促废止或修改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文件4起。创新设立民企涉诉纠纷调解站,开展诉前调解纠纷154件,调解成功率达83%。坚定维护企业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强化涉企案件专项执行,为企业清收债权51.28亿元。三是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成立市县两级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对“三零”“三省”服务投入资金约9500万元。在全省率先推出“4+4定制服务”、税费业务“税易办”、增信赋能“税信+”等服务品牌,2024年9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银税合作贷款余额50.59亿元,贷款余额户数3313户,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先后出台“人才十条”“科创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基金聚集区管理基金35支规模近300亿元,新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5万余名,兑付专项资金3.5亿元。2024年预计为企业发放稳岗补贴0.33亿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4亿元。
四、“切”中要害,监管执法公正为企业筑牢“安全感”。一是持续开展“两清行动”。实施“清淤治乱·清风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通过一线监督“护航”,从严查处“清淤”,专项整治“治乱”,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287个,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案件358件。印发《绵阳市鼓励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为企业服务“站台”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公职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政商交往6种负面清单。二是健全公开监督体系。在绵阳日报、绵阳电视台市级媒体开设“辣一度”“直击”等专栏,曝光转价电、政务服务、企业绿卡等营商环境问题9期。在全省率先建成“可监测、可追溯、可分析”的营商环境监测平台,案例入选《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2)》。选聘三批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260余名,推进营商环境监督常态化。三是规范执法监管行为。推行“一目录、五清单”精准高效监管执法,形成行政检查事项目录。截至目前,梳理完成分类行政检查事项2260项,编制“五张清单”各类处罚事项共18936项。推行涉企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和行政执法“正面清单”制度。12个市级部门编制了涉企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发布20条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实施清单。7个市级执法部门建立了监督执法“正面清单”,246个企业纳入清单管理,非必要不开展现场检查。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严打强揽工程、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