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8/31/20208311598842163830_408.mp4
“ 土墙草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居猪和羊;家徒四壁没有窗,人气不比畜气旺。”
每每问起生活在凉山中的彝族同胞对家乡的印象是什么,他们总会唱起这样的民谣。而同样生活于此的彝族军官布哈更喜欢用“ 蔷薇几度花,明月照何家”来表达对故乡深沉而复杂的爱。因为布哈始终坚信,贫穷落后绝不是彝族人民的宿命,花开明月才是彝族之乡美好的前景。 布哈在田间地头与贫困户聊天
布哈是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教导员。2017年,总队把脱贫攻坚的战旗插到了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昭觉县的梭梭拉打村。生于斯长于斯的布哈成为“驻村干部”第一人选,面对前来动员的上级领导,布哈当面立下“报答党和人民恩情我心我愿、助力彝族群众奔康不胜不休”的军令状,打起背包便奔赴脱贫攻坚的新战场。
把脉问诊找方向,扶志扶智斩穷根
初来乍到,布哈了解到,梭梭拉打村是一块脱贫攻坚“硬骨头”,全村5个社共1779人,均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彝族集聚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607人,贫困人口达34.12%。对于这个村庄而言,脱贫攻坚是“一步跨千年”的民生、民心工程。布哈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是对于布哈来说,“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一头扎进村寨,遍访全村522户家庭,区分因学、因病、因超生、因缺技术等致贫原因,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举措。
布哈与村民们座谈
布哈深知:一个地方想要彻底脱贫,教育扶贫是治根本、管长远的方法!所以,布哈继续彻底摸清梭梭拉打村在校生的底数。他了解到,大学生学习开支大、生活成本高,一个贫困户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非常艰难,于是,他向总队领导汇报了成立助学金的想法,并得到大力支持,梭梭拉打村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获资助6000元;中学是一个学生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习激情的调动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布哈决定成立励志奖学金。3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帮扶18名彝族学生完成学业,2人考上大学、1人考取研究生、1人学成返乡创业。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村入户,布哈感觉到,老百姓把脱贫工作当成慈善、分不到“好处”就心里不平衡;“ 靠着墙根晒大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比较普遍;把武警部队帮助脱贫看成征用土地的投资行为;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等旧习未除.......
布哈走访贫困生家庭,并决定资助小女孩完成学业
扶贫先扶志。布哈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树立“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的理念。布哈组织召开了梭梭拉打村的首次村民大会,通过开展“我们为什么贫穷”的大讨论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大家找到“穷根”:通过党课、党员大会、农民夜校、军营开放日等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逐渐让村民理解军队参与脱贫攻坚的目的。
贫穷最大的“ 拦路虎”是思想观念落后。他召开村民大会、宣讲党的富民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助制定《村规民约》,组织参观火普村、战旗村新农村建设成果,帮助村民树立脱贫信心。
揭开穷窝窝 引来金凤凰
授以鱼不如授以渔。如何因地制宜培养致富带头人,让村民端起“金饭碗”,形成村里的特色产业,很快成了布哈的心头大事。
布哈了解得知,梭梭拉打村的妇女基本都会彝族刺绣,如果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畅通推广销售渠道,就可以增收不少。
布哈带领村民发展彝绣产业
为此,布哈4次拜访昭觉县民间彝绣专家阿合久都和中国彝族服饰收藏家阿吉拉则,请他们帮助培训村里的绣娘。两位专家得知布哈的来意后,很快答应担任梭梭拉打村彝绣项目的技术指导,帮助贫困群众增富减贫。
通过采取“非遗+时尚+电商+扶贫”的模式,全村发展刺绣让贫困群众每年稳定增收20000元以上。
梭梭拉打村的林地资源非常丰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各类花卉的花期非常长,是养殖蜜蜂的天堂。布哈立即动员梭梭拉打村的在校大学生俄洛瓦达返乡创业,在村里成立了中华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技术能手+贫困户”的模式,把梭梭拉打村的养蜂产业发展壮大。
合作社成立了,蜂箱、蜂种也采购回来了,但俄洛瓦达和村民们一样,只会简单粗放地散养,不会育蜂、预防病虫,取蜜也只会最原始的方法,200多箱蜜蜂,俄洛瓦达束手无策,合作社很快面临技术瓶颈的难题。
只要村民不偷懒,愿意干活工作,有困难布哈从来都不怕,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在全州四处走访了解,布哈终于找到了大凉山名气最大的“养蜂王”-- 宋文学。宋文学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养殖蜜蜂,技术精湛,非常专业,但他性格孤傲,经济条件好,很少有人能请得动他“出山”。为了请到宋文学担任技术顾问,布哈三番五次往他家跑,甚至承诺划分股份给他,都被婉言拒绝。
布哈和村民展示养蜂成果
一次,布哈休假回家陪妻子过生日,听说宋文学到西昌办事,借着给妻子买礼物的机会,早早便到市里等待。可一整天过去,礼物忘了买不说,人也没等到,妻子气得骂他“走火入魔”。得知布哈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一门心思找自己,宋文学被布哈的热心感动,最终愿意“出山”。激动的布哈带他参观了全新的梭梭拉打村,介绍了梭梭拉打村的脱贫规划。看到村子的变化,也感受到布哈的一片赤诚,宋文学主动提出到梭梭拉打村来养蜂,并且将他养殖基地的优良蜂种部分投入到合作社。现在,梭梭拉打村的养蜂合作社已经步入正轨,不断地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前期,布哈又多方联系到皇竹草和黑山羊的种草养畜项目。为了这个产业项目顺利落地,他来回奔波,跑了三四十家单位,以往从来不求人的他,现在把能求的求遍了。
如今,在布哈的扶贫日记上,一组组数据让人欣喜:村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34%归了零,151户贫困户在短短两年内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6200元左右,比2019年国家贫困户脱贫退出标准高出2000元.....
你就是我们的亲人!大凉山的索玛花因你而绽放
7月的大凉山,连日的降雨浇透了日渐富庶的彝家土地,朝阳铺洒在绿意盎然的杉树上,晶莹的露水像一颗颗珍珠般闪闪发光,梭梭拉打村幼儿园的朗朗书声传遍整个山谷。
布哈与村民一起谋划村子的美好未来
迎着晨曦,一个皮肤黝黑的军人正与村民热络地聊天,领着大伙走进田间的蔬菜大棚。看着这位早起劳作的军人,为绣娘捻线的73岁老阿妈的惹伍甲莫翘起了大拇指:“共产党, 瓦吉瓦(好得很 ) !布哈,卡沙沙( 谢谢) ! ”
“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即“迎客之花”。对于四川省大凉山腹地的梭梭拉打村村民来说,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政治教导员布哈的到来,好比一缕春风,吹开了这个彝族村寨奔向小康路上的朵朵索玛花。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主 编:张若梦
编 导:房小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