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1/5/21/20215211621559493880_408.mp4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清朝以“弓马骑射”夺天下。弓箭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直深受重视。在北京东四,曾有一座会聚了40多家弓箭店铺的“弓箭大院”。但随着新型武器的诞生,弓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弓箭大院”的店铺也一个接一个地销声匿迹。如今,仅剩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聚元号”一家,为中国保留下来了珍贵的传统弓箭制作工艺。
杨福喜是“聚元号”的第十代传承人。在他儿时,喜爱弓箭的祖父便教他如何射箭。“我刚上一年级,爷爷就给了我一张小弓,一筒子箭,说拿着玩去吧。我就没事儿背着弓箭,在我们院里满大院乱跑”。长大几岁后,杨福喜时常帮助父亲制作弓箭,逐渐学到了一些制作弓箭的技艺。但当时的“聚元号”因一些原因停止了销售弓箭。因此对他来说,对弓箭最初的印象,更像是儿时的玩伴,而非谋生的工具。
1998年,杨福喜的父亲退休后,闲时常在家摆弄弓箭。杨福喜在陪着父亲修补弓箭时偶然想到,父亲已到了古稀之年,若不好好保留,日后弓箭制作这门传统技艺便会失传了。于是心生一念:为什么不将“聚元号”弓箭重新做起来呢?
说做就做,杨福喜和父亲二人将“聚元号”重新开张,继续制作弓箭。但在当时,大众对弓箭的认知非常有限,父子二人的事业屡遭瓶颈。“刚开始的时候是最艰难、最迷茫的。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认?”但杨福喜并没有放弃,继续坚持制作弓箭,终于遇到了转机。“2003年,国家开始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工作,选中了我这个项目,获得了非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杨福喜和“聚元号”弓箭开始慢慢被大众熟知,他制作的弓箭也开始供不应求,甚至在海外热销,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2006年,“聚元号”成为了第一批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
如今,杨福喜也已年过花甲。为了传承,他将弓箭制作技艺传授给了儿子和几个徒弟,希望能将这门传统手艺保存下来。“通过这20多年的努力,我感觉我做的是稍微有那么一点成效,这一点我觉得我努力了。将来也许会比现在更好。这个是我希望看到的”。
Hi中国人工作室 出品
出品人/ 王晓辉
总监制/ 薛立胜
监 制/ 戴 凡
主 编/张若梦
编 导/罗兰素丹
摄 像/罗兰素丹 房小棋
联系电话/010-8882 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