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中国

天水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突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2-16  内容来源: 甘肃卫视

天水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突破

  发掘的缘起

  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课题组,启动了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2004年对礼县西汉水上游及其支流进行了详细考古调查。2005年钻探和发掘了礼县县城附近的西山早期秦文化遗址以及西山对面的鸾亭山汉代皇家祭天遗址。2006—2007年钻探和发掘了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西汉水上游礼县一带早期秦文化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其中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为配合三普工作,2005年和2008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渭河上游的秦安、张家川、清水等县进行了考古调查。其中,两次重点调查了清水县的牛头河及其支流,基本摸清该流域古文化遗址分布状况。牛头河流域调查发现各类遗址117处,其中含周代(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的31处,含战国时期遗存的12处,含汉代及其后遗存的12处。发现的31处含周代遗存的遗址,有13处分布在清水县白沙乡至红堡乡的牛头河中游两岸,是整个流域周代遗存最丰富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位于清水县城附近的李崖遗址不仅面积大、而且文化堆积丰富,在整个牛头河流域以周代文化为主的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清水县博物馆曾在李崖遗址征集到一批具有商式风格的陶器,甚为重要。2009年恰逢天平(天水—平凉)铁路从遗址穿过,为配合铁路工程,遂进行了小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其中清理了三座被盗的残墓(战国汉墓)和一座西周时期的灰坑,从而对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早期秦文化课题组决定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拟于2010在清水李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拟计划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遗址或可能与秦先祖非子封地“秦邑”有关。非子是秦国的直系先祖,但关于非子封邑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多有争议,或认为在陇山以东宝鸡地区的汧渭之会,或主张在陇山以西的清水县或张家川县一带。清水李崖遗址的发掘或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2010年度钻探与发掘

  李崖遗址位于今清水县城北侧樊河和牛头河交汇处樊河西岸的台地上,西南至赵充国墓地,东北以陈家大沟为界,长约1.5千米,行政区划属于白土崖村、李崖村、仪坊村。遗址背山面河,地形较为平坦开阔,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370~1450米。大体以清水县至张川县旧公路及天平铁路为界,其东南部为一级台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其西北部为二级台地,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遗址总面积至少在100万平方米以上。

  2010年度批准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时间为2010年7月中~10月底。李崖遗址二级台地西南部有一座地面可见残段城墙的古城,被称之为白土崖古城,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搞清楚该古城的年代及性质,遂首先钻探和发掘该古城遗址。

  古城位于二级台地西南部的白土崖村,约有一半面积被村庄所压。发掘点选在村东北约100米处的农田中,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掘前在二级台地村东北约200米处,选取国家地下光缆通信设置的地面永久水泥桩为遗址中心坐标点,用全站仪将整个遗址划分为四大象限,以顺时针方向分别记为Ⅰ、Ⅱ、Ⅲ、Ⅳ象限,每一象限内又以400米×400米划分为大区,整个遗址按照5米×5米统一进行探方编号。

  2010年通过调查、钻探和发掘,确定了白土崖古城城墙的年代及走向,其中在城内发掘了北魏时期一段长约30米、宽约1.5米的夯土墙基和一座方形建筑,以及北魏以降至隋唐时期的灰坑数十个(A、B发掘点)。在对地面残存城墙进行调查、测绘的基础上,对东北段城墙中部地下城墙进行了解剖发掘(C发掘点),确定了该城始建于北魏。结合文献记载,该城应为北魏时期的清水郡城。

  白土崖古城城内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遗迹单位,但在东北段城墙外约100米处天平铁路经过的梯地断崖边清理了一座西周时期的残半灰坑(D发掘点),在东南段城墙外约20米处清理了一座西汉土坑墓(E发掘点)。二级台地上白土崖古城内外钻探面积约20万平方米,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重要遗迹单位,遂将钻探重点移至一级台地中部进行。因玉米未收割,钻探只能找空地进行,钻探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现十多座土坑竖穴墓及数十座灰坑,随后开探方5个,发掘了四座墓和20余座灰坑(F、G发掘点)。

  四座墓均为土坑竖穴,有棺有椁或有棺无椁。墓葬为东西方向(西偏北),头向西,M5、M7、M8仰身直肢葬,M6仰身下肢微屈。四墓均带腰坑、坑内殉狗。M8无随葬品,其余三墓陶器组合为鬲、簋、盆、罐,年代均为西周时期,部分陶器具有明显的商式风格。

  2011年度钻探与发掘

  2010年度的发掘取得初步成果,表明了李崖遗址的重要性。但2010年发掘的西周时期遗迹单位尚少,有必要继续发掘,遂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1年8月中旬~11月底继续进行发掘。钻探工作于6月初提前进行,主要在一级台地东北部钻探,至11月底包括2010年在内,一级台地钻探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共探明竖穴土坑墓60余座,灰坑百余座,没有发现夯土建筑迹象。根据钻探提供的线索,本年度以发掘墓葬为主,均开探方发掘,并在墓葬探方范围内清理灰坑。2011年度批准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但由于一级台地文化层之上一般有1.5~2米左右古代洪水冲积土、淤积土或是现代修筑梯地的填土,发掘难度较大,故发掘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

  共开探方18个(包括扩方),除了在去年一级台地中部G发掘点以北10多米处再布方发掘两座墓葬外,主要发掘区移至一级台地东北部。由于墓葬分布相当零散,各探方多不相连,地层堆积亦有所不同,但大致比较接近。西周时期的墓葬、灰坑均开口于灰黑色文化层下,该层土质较疏松,厚60厘米左右,出土较多西周绳纹陶片,但在大部分探方的该层中均发现少量的汉代布纹瓦片及宋明瓷片,似经多次扰动过的古代耕土层。此层下为红褐色土,出土极少量的齐家文化红陶片,为齐家文化层。

  2011年度发掘的15座竖穴土坑墓,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三类:较大的长在3.8米左右,宽在1.3米以上。中等的长3米左右、宽1米以上;较小的长约2.5米以下、宽1米以下。前两种有棺有椁,后一种多有棺无椁。墓葬均未被盗,随葬品主要为陶器,仅在M22发现一件铜戈。随葬陶器最多的有26件,一般为5~10件,最少的仅1件,一座墓无随葬品。其中,有10座墓与2010年发掘的4座墓相同,即东西方向(西偏北)、头向西、有腰坑殉狗,随葬陶器多为鬲、簋、盆、罐组合,部分陶鬲、陶簋具有显著的商式风格。这其中的M9出土陶器26件,有3件为寺洼文化常见的马鞍口罐、素面簋、单耳罐,其余为周式或具有商式风格的鬲、簋、盆、罐等。该墓人骨凌乱,缺失较多,为二次扰乱葬,这种二次扰乱葬为寺洼文化典型葬式。另外有4座墓同样为东西向(西偏北)、头向西、有腰坑殉狗,但出土寺洼文化陶罐各1件,但腰坑殉狗的葬俗又不见于寺洼文化。这几座出寺洼文化陶器的墓葬与其他竖穴土坑墓邻近,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 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