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疑似秦始皇陵地下“军备库”浮出水面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12-19  内容来源: 辽宁卫视

疑似秦始皇陵地下“军备库”浮出水面

  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陵陪葬坑,首次发现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石头盔、石马甲。考古人员表示,这个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编号K9801的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帝陵地下宫城的“军备库”。

陪葬坑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

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的内外城之间,距离现在的封土约200米,平面为长方形,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南北两边的东西端各有一条斜坡门道。连同四条斜坡门道,该坑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帝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秦陵考古队对该坑进行试掘,发掘面积为145平方米。在试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联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

石甲胄的制作应该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石料的开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细致打磨基本形成的片体;钻孔与抛光;编缀成形。通过实验,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工时344-444天,也就是说,制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时间。而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其所费劳动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规模也由此可见一斑。

地下“军备库”或藏上千件石甲胄

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皮革为原材料。而此次发现的这些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小孔,并用扁铜丝联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抹棱修饰甲片,未被叠压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叠压更加互相贴合。这些铠甲和甲胄形态精美,制作工艺高超,但并不是实战装备,而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秦始皇陪葬的明器。

石质铠甲的规格、形制和编缀方法与实用铠甲一样,它比秦俑身上模拟的铠甲更为形象,使人们对秦甲的形制和编缀方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把它与秦俑身上的铠甲雕塑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秦代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系列铠甲形制。

在这个庞大的坑内,估计有上千件石质铠甲、头盔,还有二号坑曾经出土过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青铜锛、箭头及其他军用装备文物,所以,有关专家认为,这个陪葬坑应确切地称它为秦兵马俑地下宫城的“军备库”。

首次发现石马甲石胄

考古人员表示,这批石甲、石胄制作精致,且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它们的出土,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尤其是石胄和马甲的出土,更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填补了秦代考古资料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胄是古代作战时战士所戴的头盔。K9801首次发现秦甲胄的实物,填补了秦代甲胄实物资料的空白,并且用铜丝和石片编缀制成的石质甲胄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石马甲的形体及甲片特别大,全甲约由颈甲、当胸、身甲、搭后等部分组成,残长约1.8米,是马的披甲。“应该是战车车马的马甲。”考古专家称,这种类型的铠甲应该只是披在马身上的,因为颈甲和身甲两侧末排的甲片之间未发现相互联缀的迹象,而且颈甲与身甲的展开宽度远远不足以将马体包合。在使用时,有可能是用一条或几条长带子从马颈和马腹下将马甲固定在马身上,起到防护作用。

责任编辑: 吴爱凤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