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2018)中国农村金融转型发展论坛暨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8-07-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7月7日,以“耕耘大地  收获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2018)中国农村金融转型发展论坛暨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金融杂志社、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发起主办,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农商银行发展联盟联合主办。

  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信社系统省联社相关领导、优秀董(理)事长等高管,与业界实践型专家共300余人出席论坛,针对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深入交流。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中国金融出版社副社长、《中国金融》杂志副主编  程建国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汪小亚、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等专家学者针对论坛主题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2018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迎来第十五个年头,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即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首来路,成就喜人:我国以农商银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克服经济金融大环境以及跨界竞争所造成的新困难、新挑战,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新成绩。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随着“科技”对“金融”的挑战日益严峻、监管政策不断趋严,如何顺应大势、突破重围、打造特色,追求内涵化、价值化发展,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银行业都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这次论坛主题定为“耕耘大地  收获未来”,就是要总结经验,把握趋势,探索未来一段时期农村金融机构战略制高点。

  《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主编刘小萃在论坛上发布了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十大事件、十大人物。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正式启动等十个标志性事件、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等十位标志性人物上榜。

  论坛公布了“第八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五大系列11个奖项的榜单,包括普惠金融系列、金融扶贫系列、管理创新系列、科技创新系列、最美农金系列。评选活动从2018年初启动,得到业界广泛关注。全国近100余万人次参与投票,最终评委会从456家入围机构中推选出了114家获奖机构。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在致辞中指出:“强监管”时代,农村中小银行要突破重围,就必须从跟风追求“规模化”发展,转向“价值化”发展,坚持向合规要效益、“脱虚向实”。在转型路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第一,摒弃盲目“大规模、扩区域”的执念,坚守扎根本土、服务中小微社区和“三农”的初衷,再造“零售银行”;第二,以发展金融科技为抓手,大数据为核心,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第三,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打造特色业务,以事业部模式做深做透,在某一个或几个优势行业形成强大核心竞争力;第四,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让资本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金融出版社副社长、《中国金融》杂志副主编程建国在致辞中指出,随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严监管”的趋势日益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排在第一位,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力度将不断加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新的监管形势和发展环境。然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也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密切相关,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努力支农支小支微更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新时代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把握好转型创新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是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认为,随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水平逐渐提高、新型主体层次性逐渐丰富、数字基础设施开始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综合性、创新型服务能力;差异化、层次化风险定价能力;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的协同能力三个方面的新考验。同时,农村金融将呈现四大新格局:多样化、分层次的金融服务;多元化、可持续的市场主体;功能化、竞争性的政策支持;差异化、针对性的能力提升。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汪小亚分析指出,十年来,农信社的主要变化和最新格局呈现出三大特点:农信社机构分化明显,农商行快速增长;农信社支农规模增大,但支农比例逐年下滑;农信社资本质量有所改善,但存在压力。她提出,十年来,农信社改革重点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合作制的终结;农信社法人地位与县域法人长期稳定;农信社管理体制的变迁和省联社的改革;农信社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产质量改善;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和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认为,农信社改革不应要求一律改为农商行,省联社改革模式也不应“一刀切”。这一论断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我国国情是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大国,政策要因地因社制宜;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改革模式,有不同的利弊得失与适用性,机构的成败重要的是在治理结构、风控能力、机制和责任心。他还指出,只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方式不能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痛点难点,应多发展公益性、非盈利性金融组织;对商业性金融要解决“指挥棒”问题,即彻底解决考核评定和奖惩机制,同时考核财务、业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增加考核普惠金融所要求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承惠指出,当前,基于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关注普惠金融。其中,持牌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做法为: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产品,定点扶贫、精准扶贫,发展金融科技;非持牌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各种来自第三方的金融服务层出不穷。她还指出,持牌金融机构与专业化数据处理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日益密切,正成为普惠金融发展新趋势。具体表现为:专业化数据处理公司具有在征信、评级、加密、电子签名、平台安全等方面分工日益深化等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具有人才队伍年轻化、组织架构扁平化灵活化、激励机制优化,承受失败能力强等优势;金融机构具有拥有专营牌照、客户、声誉品牌等优势,与前两者合作,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优势互补。

  在“圆桌论坛”环节,以《赢在新时代:下个十五年的机遇与挑战》为议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陈金德、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银信金融服务中心总裁张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天维信息董事长丁家奎四位嘉宾重点研讨了农村金融机构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新的改革发展。

在论坛上,围绕农村中小银行的转型突围,来自浙江常山农商银行、福建省屏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浙江德清农商银行、安徽亳州药都农商银行、四川雅安农商银行、山东青州农商银行的优秀高管分享了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

  本次论坛,还启动了“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进代:寻找农村金融改革榜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新闻报道将回望、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金融领域的农金人物、农金故事、农金成就,在《中国金融》杂志、《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周刊、今日农商行三个媒体平台上同步推出。对内容深度挖掘、整合并实现产品化,通过媒体矩阵、移动矩阵来实现报道的同频共振,提升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的传播力、影响力,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营造良好浓厚的舆论氛围,让农村金融机构凝聚精气神、奋进新时代、改革再出发!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