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配套政策研究讨论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11-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刘璟

  10月30日下午,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配套政策研究讨论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中科院环境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浙江华友、北京赛德美、河南利威、宁德时代、珠海格力等学界业界代表3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何叶主持。

 

blob.png

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配套政策研究讨论会现场


blob.png

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何叶

 

  据了解,2019年5月,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受相关国家部委委托,承担《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配套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联盟成立了由中科院环境所、中国环科院、珠海格力再生资源、赣州豪鹏科技、浙江环宇循环公司组成的课题小组,开展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配套政策研究报告》初稿。此次讨论会旨在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进一步探讨废旧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落实方式、讨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目标及具体分解落实方案,完善统计核查方式与评价准则。


blob.png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出席研讨会并发言,她指出动力电池是一个新领域,如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没有一些政策的支撑或者没有一些政策在做指引的话,可能很难做到落实政策。她认为,对汽车生产企业、回收利用企业、相应的责任主体,应该明确主体责任,并且进行相应的考核,为此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同时她也表示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将听取相关责任主体、企业、行业的意见,并且相关意见汇总之后或将形成上报信息,将政策制定情况、行业发展现状、下一步发展方向等信息向上级部门汇报。

  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曹国庆对《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配套政策研究报告》的课题内容做了详细介绍。


blob.png

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曹国庆


  他首先介绍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的现状。在回收方面,存在上下游企业间难以达成价格共识、运输成本过高等问题。在当前动力电池目前回收量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企业主要在处理3C类消费产品的废电池。此外新能源汽车领域,三元电池占比过半,磷酸铁锂电池今明两年会提高,其中许多关键元素我国储量较少,需要通过动力电池回收来解决资源紧缺的局面。

他还介绍目前生产责任延伸制度发展的情况。目前废旧电池的梯次利用方面主要流向电信铁塔建设。在回收利用领域涉及的企业超过100家,从市场规范、环保的要求来看,倾向于建议主流企业形成一个板块和产业布局。他还表示生产者责任延伸最后如何落地,面临着回收网络建设、包装、运输、产能、责任主体划分等问题。他认为回收利用最终面临的还是成本问题,需要听取行业的相关经验。

  他还梳理了目前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领域的政策以及标准框架。政策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责任主体;二是强调回收网络建设;三是明确梯次利用、回收利用的方式;四是加强行业管理。也存在几个问题:如目前在废旧电池回收领域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约束,急需设立相关监管平台;如在国家层面,急需制定一个废旧电池管理办法;梯次利用领域也存在安全管理的问题;再如整体上应有财税政策来配套。

  在标准方面,目前已发布的各级各类标准超过120个,其中包括联盟参与制定的一些团体标准,解决了行业长久以来的需求。此外行业急需在废旧电池回收管理方面制定一些配套、细化的标准。在梯次利用的电池安全,废旧电池回收的管理标准是比较急需的。针对生产者责任延伸,急需在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绩效评价方面,通过标准的形式把它规范。方案还介绍了目前在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路线以及评价体系的建设。

  会上,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成员单位的代表,从行业实际出发对该课题的整体方案提出了建议,并分享了各自企业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


blob.png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


  来自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的鲍伟介绍了企业在绿色智能制造、安全监控防护、标准制定,溯源系统、核心技术、回收体系等方面所作的工作。重点介绍了华友在推动安全监控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在包装、运输、仓储、生产等环节投入巨额资金保证安全生产,在仓储环节华友建立了独立的隔离箱,在生产环节,打造了一条自动化的拆解线。他还分享了自己对行业的一些观察和一些建议。他希望推动整车企业共享通讯协议和历史数据,实现在客户端对退役电池进行安全检验。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对电池安全等级做出合理判定,以相应的降低运输成本。他还呼吁推动建立梯次电池的标准。

 

blob.png

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勇


  来自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赵小勇分享了赛德美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方面的经验与思考,他分析了以车企为主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的优势与弊端,以及面临的限制,如动力电池报废后的产权问题,以及车企在整车回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他认为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整车企业上下游企业合作更有利于行业发展。在回收网点建设方面,他认为应该推动行业共建回收服务网点,对网点建设进行考核。在梯次利用和拆解方面,他认为应从源头抓起,电池生产企业应该实现统一规格,不仅方便维护检修,更对后续的梯次利用有很大好处,同时希望电池生产企业与整车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后续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他呼吁不要将锂电池定义为危废产品,造成回收行业的成本提升。


blob.png

张家港清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郧


  来自张家港清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郑郧则介绍了企业在梯次利用以及回收方面的相关经验。他首先介绍了在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几种模式,再制造、梯次利用和再利用的情况。在电池回收梯次利用领域,他对比了电池生产企业、整车企业以及第三方在电池回收领域的优劣,并认为应扶持第三方企业。他介绍了在梯次利用方面以电池为载体售卖服务、以租代售的模式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考量。他还介绍了企业依托研究院和检测中心所作的探索。针对退役电池系统,他强调了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并表示下一步标准在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关键节点的问题上,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对整个产业没法往下推进。


blob.png

河南利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宗法


  来自河南利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宗法分享了他的观点。他重点介绍了利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溯源系统建设,该平台已介入国家系统,可将新能源电池蓄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记录各个阶段动力电池的编码信息,实现动力电池的来源可查、去向可究、过程可控,为动力电池的溯源工作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解决了动力电池的污染问题。他还介绍了利威在回收网点建设的情况,对电池的存储、应急事故处理等都建立了操作规范。此外他还介绍了企业在梯次利用领域的工作,利威新能源,将退役电池运用到企业内部环卫车辆等低压电动车辆,制作大型集装箱储能设施以及移动充电车等。

  在听取业界代表的意见之后,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科院环境所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从政策制定以及专业的角度对报告内容以及业界的意见做出了回应。


blob.png

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处处长于洁


  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处处长于洁认为,该项目本身是一个应用型的课题,收集和听取行业的建议,会对整个行业起很大的作用。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意见:一是用评价的手段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落实;二是要根据行业的特点在报告中明确采用哪种认证方式;三是建议建立百分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为基础评价和细分的部分,基础部分采用一票否决制,而细分部分则根据不同的责任主体评价相应的指标;四是在报告的政策建议方面,加入补贴政策相关内容。


 blob.png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郭玉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郭玉文就报告内容提出了他的几点看法。他认为生产者责任延伸不能只着眼于有利用价值的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即将面临大量报废,即便梯次利用进入储能环节平均周期也只有五年左右,之后将彻底报废,不论现在资源利用在什么环节,最终都将面临报废材料的回收和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在注重资源价值回收的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低附加值或者没有太多资源回收价值的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难点在低附加值产品。他建议将动力电池在政策上纳入统计系统的统计数据,以此推算市场体量,指导产业布局和产能建设。他指出报废新能源车辆很大的价值在电池,车企作为掌握新能源车的主体,还应听取他们在生产者责任延伸方面的布局。此外他还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在环保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blob.png

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博士孙峙


  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博士孙峙也对报告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目前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边界似乎不太清晰,对于报废电池的属性难以界定,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对于评价指标他建议做分类,并且在资质认证、企业现状、技术装备、信用认证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他认为应该体现这个评价体系里一些独有的东西。


 blob.png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刘子瑜


  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刘子瑜分享企业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过程中的实际体会。他认为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存在渠道混乱、价格混乱、电池流向失控、数据可靠性存疑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在电池与整车分离后,应明确电池生产厂家为责任主体,只能由厂家或其授权企业进行回收。其次电池生产企业还要对电池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培训,通过他们的技术培训提高准入门槛,进而提高授权拆解企业的议价能力和经济利益。


 blob.png

河南利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科

 

  来自河南利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刘金科介绍了他们参与回收行业的初衷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企业在电池回收领域的独特思考,例如将正负极材料以粉料形式运输,降低危害等级以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他表示,商用车与普通乘用车电池不同,梯次利用场景少,因而利威开发了叉车、环卫车等梯次利用场景,旨在打通梯次利用的上下游,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效率。


 blob.png

深圳乾泰能源再生技术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李冬杰

 

  来自深圳乾泰能源再生技术有限公司的李冬杰介绍了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评价指标方面,她建议根据细分的模块把评价指标细化。她也谈到在新能源汽车报废过程中电池报废的问题,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在报废时不能拆除,而电动车方面关键零部件的拆除如何实施尚不明确。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代表就报告涉及的内容,及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骆驼集团、珠海格力等企业的代表也就相关内容作了分享。


 blob.png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做总结发言


  与会的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做总结发言,她在发言中回应企业提出的疑问和相关建议,对责任主体范围、第三方核查制度、危废管理、梯次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评价等热点问题做了说明。她高度评价讨论会上各与会代表发言和建议,希望大家凝心聚力,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blob.png

 与会嘉宾合影


  据悉,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产销规模屡创新高,而背后随之而来的废旧动力电池处理问题引起广泛关注。2019年5月,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受相关部委委托,承担《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配套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旨在通过对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政策标准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提出和构建完善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机制,从资源与环境物质流向等角度分析供给。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