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智明:加大力度治理贵州石漠化问题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6-01  内容来源: 中国网

 

6月1日9:00,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就贵州扶贫开发有关情况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

 联合早报记者: 关于石漠化的问题,石漠化的问题更多是人为的因素还是天然因素造成的?在贵州扶贫和开发的过程中,面对人与环境的和谐方面有哪些比较大的挑战?谢谢。

发改委总经济师: 感谢联合早报的记者对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关心。在推进石漠化治理的工作中,做的工作和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面临石漠化治理的资金缺口比较大。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8-2015)》,到“十二五”末,总的石漠化治理的面积大约在1.79万平方公里,从2008年到2011年这三年的时间里,从中央安排的各方面资金,治理的任务仅为3878平方公里,因此按照这个进度来看,在“十一五”末要完成1.79万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资金的压力和缺口还是很大,这几年我们省里通过以石漠化治理为平台,整合各方面的生态建设的资金,也加大了对这块的建设力度。到了2011年末,实际完成的石漠化治理的面积达到了6075平方公里,虽然一方面资金缺口大,但是我们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资金,加大力度。

发改委总经济师: 第二,面临的另外一个困难,自然灾害对石漠化治理带来的一些影响。因为从2008年以来,我们面临百年不遇的雪林灾害和特大干旱,这些对石漠化治理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林木的成活率比较低,林草植被的损失比较大,但是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对石漠化治理县加大补植补造的力度,尽可能将灾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第三,有效治理石漠化的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突破。通过这几年我们对石漠化的治理也总结和提炼了一些治理的模式和方法,但是由于贵州的石漠化等级比较全,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治理的任务仍很繁重,仍然需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大进一步探索多种石漠化治理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治理的任务。

主持人 郭卫民: 石漠化形成的原因,看谁能解答一下?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

禄智明: 感谢这位记者对石漠化治理的关心。贵州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自然的、地理的,地理的就是我们贵州是云贵高原的台地,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明显、非常完整。按老百姓话说,天干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记者朋友们都读过毛泽东诗词中有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走泥丸就是石漠化最典型的一个写照,这是地理的原因。第二是人为的原因,由于多年来过度的开发,毁林开荒造地。第三是历史上喀斯特地貌比较突出的地方,历史上森林覆盖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旦有森林覆盖率是最秀美的风光、最美丽的山水。1958年大跃进大连坂田的时候毁林,第二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包干到户以前毁林开荒,第三个是长时间的老百姓的生碳林,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的燃料就地取材,都是砍柴火,这样森林覆盖率下降,形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因为我们贵州是在高原台地上,地形上是西高东低,一下雨就形成地表径流,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就比较明显了。

石漠化是可以繁殖的,石漠化是可以治理的,治理后的石漠化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承担了全国的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几年实施了林业的七大工程,刚才我说的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速生丰产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实施下来的效果,每年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一个百分点,从过去20%多的森林覆盖率到去年以及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接近41%。在石漠化的治理上有明显的效果,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所以我们的珠江、长江、南盘江、北盘江、乌江流域的水流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澳门等几个地方的饮水,清澈的水都送到他们那个地方,效果非常明显。所以石漠化只要不去破坏、不去动,退下来,封闭起来,它的恢复是有望的,并且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贵州降雨还是比较丰富,平均每年的降雨在1000-1300毫米,去年和前年特殊情况降雨少一些,只要封起来不动它,无论是灌木还是各种牧草,封闭都比较快,所以石漠化治理只要减少人为的因素,是可以恢复、可以治理,能够恢复一片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谢谢。

 

责任编辑: 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