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政府性债务审计或为财税体制改革铺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07-30  内容来源: 上海第一财经

政府性债务审计或为财税体制改革铺路

 

    我国政府性债务规模将有一个权威数据。审计署28日发布消息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是新政府上台后首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专家认为,此次审计的目的是再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摸底,为新一届政府解决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和财税体制改革做铺垫。

    防范债务风险积聚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审计署的声明中并未强调“地方”二字,舆论普遍认为本次审计工作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地方债务,而是将中央政府债务一并纳入审计范围之内。事实上,上届政府曾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有过一次全面审计和一次跟踪审计。

    2011年,审计署首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万亿。上个月,审计署发布的一份地方政府性债务跟踪报告提出,36个地区两年来债务规模增长13%,部分地区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甚至陷入借新债还旧债“循环”。

    本次审计距上届政府跟踪审计结束仅五个月,显示出新政府迫切希望获得全面准确的政府性债务情况。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本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地方性债务的余额,清理部分违规或可能违约的地方性债务,防范债务风险积聚,最后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审计之后,可能会把部分地方性债务确认为坏账,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规模。

    虽然本次全面审查才刚刚开始,但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大幅上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在增长,审计署此前的一份针对36个地区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报告可以大致反映。其实,地方债务主要的问题不是债务增长,而是债务不透明,到底有多少说不清,地方政府把债务数据当成最大的机密;同时债务管理上缺少科学的债务确认标准,使政府性债务风险难以评估,此外还存在债务使用的绩效问题。

    为财税体制改革做铺垫

    由于此次审计在时间节点上处于在美国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因而更受社会关注。

    申银万国证券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考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以及在金融脱媒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一直有很大的争议,可以推断此次审计的目的是再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摸底,为新一届政府解决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和财税体制改革做铺垫。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曾表示,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是地方债务问题的根源。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非对称性和不平衡发展,土地财政和债务性融资成为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且不少债务处于隐性状态。因此,化解一系列风险的根本在于健全地方税体系为目的的财税体制改革。

    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做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一直是各界讨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事实上,近期,财政部频频发出财税体制改革的信号。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不久前在第五轮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上指出,将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7月26日,楼继伟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明确表示,要抓紧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厘清下一步改革思路。

    刘尚希认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7.5%,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只增长1.5%,这对政府未必是坏事,至少不因财政收入增长过快而受指责。在他看来,当前的社会环境对财政改革有利,应抓住这个时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 刘颖颖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