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改革,靠什么爬坡过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11-13  内容来源: 上海东方高清

解放日报:改革,靠什么爬坡过坎

 

    改革开放将中国推送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更上一层楼,难度会加大。爬坡过坎,没有一点“南门立杆”的精神是不行的

  中国的“三中全会”现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其之所以备受关注,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决定未来发展的历史关口,所体现的战略眼光和“爬坡过坎”的改革精神。新一轮改革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险滩”、“峻岭”,靠什么“爬坡过坎”,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自信。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改革往往伴随着从怀疑到信任的过程。当年小岗村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心中不是没有疑虑,但如果当时这18个人畏葸不前,恐怕中国的改革历程就会重写。小平同志在谈及这段历史时表示,“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还有一些省犹疑徘徊,有的观望了一年才跟上,有的观望了两年才跟上。中央的方针是等待他们,让事实教育他们。”

  人们对于改革的认知往往会有差异的,并不是所有人能够“齐头并进”。在这个过程中,有怀疑、有犹豫、有退缩、有观望,是正常的。但是,绝不能坐等,更不能以此作为懈怠的借口,而是需要实干,需要做出“事实”。

  这里,不由想到商鞅“南门立杆”的故事。商鞅出台变法方案后,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他在国都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杆,贴出告示说,只要谁能将此木杆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百姓看了这告示,觉得这是一个笑话,没人理会。第二天,商鞅见没有人动那根木杆,将赏格加至五十两黄金。终于有一个人,将木杆背到了北门,商鞅如数发给赏金。于是,百姓相信商鞅说话算话,对变法不再心存疑虑。

  “南门立杆”表达了改革者的决心和自信。人无信不立,改革也需要取信于民。不能否认,在面对改革的观望情绪中,一部分就来自于对政府某些政策的不信任。改革措施能推行到底吗?固化的利益格局能被打破吗?改革红利能不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对于这些疑问,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在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经验可借鉴。过去,民间流传着一句话:36个红头文件管不住干部一张嘴。可见,管住公款吃喝的难度有多大。但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真抓实干,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不姑息,一查到底。于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就这样被管住了。

  改革开放将中国推送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更上一层楼,难度会加大。爬坡过坎,没有一点“南门立杆”的精神是不行的。常常听到一些干部抱怨,推动某项政策制约因素很多,难度很大;他们将一些问题的久拖不决归结于“历史遗留”。如果推行者本身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没有“立杆”的勇气和担当,那么又如何让老百姓相信改革举措并为之同心协力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吹响改革的集结号。战略布局、宏大蓝图,需要一步步落实、一笔笔绘就。面对发展以后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改革需要凝聚更多的共识。这种共识不是喊一两句口号,也不是做一两个姿态,而是按照中央的部署,沉下心来、稳扎稳打、干出实效。唯有如此,才能消除那些观望和犹疑,使每个人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最终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责任编辑: 刘颖颖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