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视点:《人民的名义》走红承载反腐期待

发布时间: 2017-04-12 15:34:1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孙磊

 

《人民的名义》走红承载反腐期待

 

近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亮相,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被称作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大戏。之所以说尺度最大,是因为剧中反腐上不封顶,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这样的现代版官场现形记,让许多观众,甚至是80后、90后都开启了追剧模式。

“现象级”电视剧是“现象级”社会心理得到满足的结果。本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电视剧,最大的原因,还是剧中很多情节都是来自现实或者有现实的影子,是近些年我国反腐成果的集中显现。比如,家中搜出2亿多元现金的这一“小官巨贪”的原型,就是落马贪官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他家中被搜出2亿余元人民币,执法人员调16台点钞机,当场烧坏4台。

《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兼总发行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把中央反腐的决心概括为八个字“刮骨疗毒,壮志断腕”。李学政说,“特别是这四年的反腐成果大家都看在眼里,腐败现象确实得到了遏制,环境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觉得反腐成果那么好,没有一部反映反腐成果的艺术作品明显是一种空白。”谈到火爆收视率的背后有着过半年轻观众,李学政认为,《人民的名义》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兴趣点。通过这部正能量反腐剧在年轻观众中的大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反腐败没有禁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铁腕反腐,“打老虎”、“拍苍蝇”,还在海外“猎狐”,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让贪官无处藏身。中国的反腐“成绩单”,正如《人民的名义》热播一样,赢得海内外的高度赞赏。用文艺作品来描述反腐现实,不仅诠释党和国家反腐政策,也是让民众看到党和国家对腐败行为的强硬态度,让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这部剧契合了公众对反腐的期待。坚决惩治腐败不仅是党中央的决心,也是民心所向。

一个时代与社会最广泛与最受欢迎的作品,是考察一个时代与社会内涵的最佳样本,它能够深刻地反映当时的整个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取向。《人民的名义》恰好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人们为反腐叫好,对于反腐进展持续关注,背后是老百姓对于政治清明的深刻期待。

责任编辑: 孙磊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