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视点》:治理舌尖上的谣言需多管齐下

发布时间: 2017-07-06 15:54:0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孙磊

治理舌尖上的谣言需多管齐下

“肉松是棉花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草莓不能吃”“西瓜有问题”……有数据显示,网络中食品类谣言占比高达45%,泛滥的谣言往往对企业的声誉和业绩造成极大伤害,也损害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

针对这些情况,近日,农业部对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进了曝光,其中就包括“西瓜打针”、“螃蟹被注射液体”等。而在相关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上,食品安全领域专家也通过讲原理、做实验,为公众详细“掰谎”,为生鲜美食“洗冤”。

西瓜是夏日里老百姓消暑必备,然而“西瓜打针变甜”的说法却屡给消费者造成困扰。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在食品安全宣传周科学实验展现场开始实验:一手按住一个西瓜,一手拿着吸满蓝色墨水的针筒,用力往西瓜里推墨水。但当针筒里的墨水刚刚被推进西瓜里时,蓝色墨水竟顺着针眼流了出来。钟凯对此表示“通过打针让西瓜变甜,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的“螃蟹注胶增重”谣言,钟凯也进行了驳斥:人们看到的螃蟹表面的小孔,并不是螃蟹被打了针,而是螃蟹在运输过程中互相挤压造成的。“螃蟹如果打针受伤,很容易死的。若给螃蟹打针增重,根本放不了多长时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也带领团队通过现场实验,驳斥了杨梅、樱桃等“水洗掉色,蔬果染色”的谣言。他说:“我们经常会听说‘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是被染了色’的谣言,实际是果蔬中富含的花青素使其呈现出颜色;它是多酚类物质,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很有益处。”

如何让老百姓告别“舌尖上的焦虑”?

陈君石指出,从根本上减少谣言,不能仅靠不断的辟谣,也要寄希望于老百姓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

钟凯也表示,治理舌尖谣言,首先需要传播科学的声音,减少公众误解。同时,也要致力于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努力增加工作透明度,以主动公布的姿态,接受社会监督,这有助于重建公众信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强调,食药监总局加大了对食品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惩处力度,此前“塑料紫菜”等涉谣者已得到严惩。她称,食药监总局将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共同织密甄别、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责任编辑: 孙磊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