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捧着一颗心来——记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校长蒋明权

发布时间: 2017-12-11 12:59: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林凡

蒋明权: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一中校长助理,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校长兼任党委书记。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校长”,荣获湖南省人民政府二等功。

2016年12月31日,在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百年校庆典礼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唐亚武致辞: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已经成为享誉三湘的优质品牌学校,在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上,必将肩负使命,坚守理想,为时养器,为国育才,谱写更为摧残的华章。这段话让蒋明权校长深深感怀。环视校园,他已在这片热土深耕12年。以文化点燃复兴自信 2004年,时任钱粮湖一中校长的蒋明权通过公开招考就任长沙市七中副校长。他至今还记得他初到七中时的困境。他的激情遇到了灰色的冷。

一年后,蒋明权出任校长。他要寻找到那足以带来自信的火种,寻找那颗失落的“心”。2006年,七中举行90周年校庆。蒋明权翻开七中的校史,一页一页,书写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薪火精神。想当年,广雅、行素中学先后诞生于初生的民国,思想激扬,中西融汇,历尽艰险,弦歌不绝。蒋明权读到了历史的重任以及七中的精神血脉里从来不缺的变革与唯新的精神。

重回历史现场,获得的是感动;环视尖锐现实,涌起的是隐痛。蒋明权的心里涌动着两个字:复兴。而复兴的前提,就是以文化“立其心”。文化“立心”,首先是价值目标的引领。蒋明权说,今天居住在七中的周边大多都是平民子弟。复兴广雅、行素时代的优质梦,就是要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优质教育。这不是什么高尚的目标,而是我们的教育良心。思想的引领是先导。于是 “公、毅、诚、朴”作为校训,“卑之无甚高论,坐言不如起行”作为校风被重新确立。“广雅楼”、“行素楼”、“起行楼”,装点一新的办公楼、教学楼开始有了七中特有的文化表情。

文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人”,文化价值的引领离不开人的表率。为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集合海内外校友的力量创立了“邬干于教育奖励基金”。七中还是原来的七中,校园、楼宇、草木、泥土,一切如常。七中又不是原来的七中,当我们看到所有的变化静悄悄地进行,走在这司空见惯的校园,心头抑止不住从未有过的庄严与虔敬。让每一缕阳光洒向学生

身为开福区政协委员,蒋明倡导并权参与了区政协对七中学生的“爱心助学”。当受捐的同学从开福区政协领导和委员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助学红包时,眼中不禁泪花闪烁。那一刻,对这些寒门学子来说,就好像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舒心。 “我们的学生不少是下岗工人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条件困难的不在少数。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缓解这些孩子们的经济困难,让他们上好学。”蒋明权说。留校于华中师大的高247班毕业生谢泽文对此深有感触。“我是寒门学子,没有飘香的酒,也没有艳丽的鲜花,唯有用我真诚的心,向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让每一缕阳光洒向学生。”这句话,蒋明权常常津津乐道。而令人欣喜的是,在七中,这句颇富教育哲理的话语正不断演变成学校的行动,教师的行动。一批又一批学生沐浴着教育的阳光在这里茁壮成长。“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教育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独立生活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生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寄宿班”就是他们颇具特色的一次探索。至今谈起“寄宿班”,蒋明权总是面露喜色,颇为自豪。这不仅因为,经过三年的打磨,“寄宿班”已经成为七中的一块品牌,家长和孩子们争相报读,更重要的是,它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更多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以素雅情怀迈向未来 2014年9月,长沙市七中与长沙市一中开始深度合作并更名为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学校加盟长沙市一中教育集团以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源源不断地汇入这片洋溢着蓬勃生机的土地,集团内兄弟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的切磋成为日常的教育景象。在名校林立的外部环境中,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选择逐渐拂去历史的尘埃,坚守百年来专属于此的“素雅魂”。

蒋明权说,毋庸置疑,这需要足够定力。如同广雅众人在战乱中辗转不弃,如同邬干于坚信教育应“我行我素”“素位而行”。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中开福中学的同仁们在对话百年前的先辈和他们的教育理想。百年非一梦,而是对教育的忠诚坚守,对命运的顺势而行。

这是一场有关传承的对话。于是,在菁菁校园里,我们仿佛听到那时的学子在吟唱:

卑之无甚高论

坐言不如起行

些前进些前进万里征程

叹起衰振敝

嘤嘤求其友声

百年兴废伊始

匹夫引为己任

……

 

责任编辑: 林凡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