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宜过分强调“标准化”,忽视“人文化”
发布时间:2018-03-05 11:14:37 | 来源:中国网 | | 责任编辑:鲁楠
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宜过分强调“标准化”,忽视“人文化”(胡卫)
摘要: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但实践中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表现为:注重优化硬件,而忽视人民的获得感;注重统一标准,而忽视地域的特殊性。为此,建议:一立足百姓视角,强化精细化管理的人文关怀;二尊重地域特点,尽量避免统一管理标准“一刀切”;三突出寓教于乐,树立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理念。
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但实践中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
1.注重优化硬件,而忽视人民的获得感。政府和社会对“精细化”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提高管理手段的“精细化”水平,侧重于硬件的高标准。比如强调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智能科技手段以体现精细化的程度。但这些只是管理的途径手段,而非管理的最终目的。市民群众则更加注重城市管理所赋予他们的实际感受,是否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暖,而非技术的冰冷。
2.注重统一标准,容易忽视地域的特殊性。部分城市出台了“城市精细化的管理标准”,其本意是好的。但城市管理是一项与时俱进的过程。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水平差别很大,每个城市以及城市的每个辖区都有其自身独特性,不可能一个标准。就算同一个区域,不仅在不同发展时期会有所差异,同一时期不同时段也可能有所差异,如果一切都按“一刀切”标准化运作,也可能会违背“绣花一样精细”的初衷,也未必得到市民的认同。
习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不仅是对优化管理“硬件”提出高要求,更是希望“绣花一样精细”成为今后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文化特征,并将其渗透到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进而在今后城市的每个阶段都能够精细化应对。为此,建议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过程中务必坚持“管理以人为本”和“理念文化养成”的原则,切忌注重“精细化”,而忽视“人文化”。具体包括:
1.立足百姓视角,强化精细化管理的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从市民角度去理解“精细化”的内涵,着力把智能科技等途径手段有针对性地运用在市民百姓衣食住行等紧贴民生领域的地方,提高市民体验“精细化管理”的实际“获得感”。我们现在采取的每一项措施、建立的每一个制度,最终目的当是让“绣花一样精细”这句话在城市每个人心中落地生根,最终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化认同,进而使得政府实施“精细化管理”单方面所承载的压力逐渐转化成政府与市民所共同释放的“合力”。这是比制度、技术等城市“硬件”更重要的城市“软件”,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2.尊重地域特点,尽量避免统一管理标准“一刀切”。如在出台城市化精细管理的文件时,谨慎使用“标准”等词汇进行表述,可换用“指导原则”“管理守则”等。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注重更多听取当地市民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诉求和意见,问问企业、问问员工、问问生活在各自城市中的普通群众,他们最希望的“精细化管理”需求是哪些,经过梳理后,再对这些不同群体的管理需求和利益诉求科学区分,进而有的放矢、精准设计管理方案,这才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最好体现。。
3.突出寓教于乐,树立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理念。可用好城市社区的党建服务中心,深化楼宇、园区的“两心”组织党建、统战和群团工作平台,设计开展一系列他们喜闻乐见的讲座、活动和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内涵“进楼宇”“进园区”,最终“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各界意识,形成一个符合各地区实际的“绣花文化”的共识,让他们不仅仅成为城市管理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责任编辑: 鲁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