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监测评价体系 更好落实农村儿童营养改善计划
发布时间:2018-03-05 11:25:25 | 来源:中国网 | | 责任编辑:鲁楠
建立监测评价体系
更好落实农村儿童营养改善计划
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儿童营养餐改善计划多年来,取得很大成效,给广大农村儿童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根据近期本人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云南所了解到的情况,自开展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该省截至2016年底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共投入资金68.94亿元。每天供应三餐以上的学校比例从2012年的35.3%上升到近90%,省教育厅提出的8套食谱,每套食谱供一周五天使用。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率逐年提高,至2016年已达到97.67%。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和进步。有关督导报告显示,一方面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普遍通建立了食堂,改善了学生就餐条件;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儿童从没饭吃、吃不起饭,到吃得饱并逐步向吃得好过度。
当然,从我国大部分地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看,目前解决的基本还是“吃不饱”问题,要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跨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不少地方配餐不够科学合理。餐食品种过于单一。因为实行统一釆购,如果配餐这天吃土豆,所有学校千篇一律都吃土豆,而这一天菜市场的土豆价格也被推高。配餐不符合当地学生的饮食习惯。例如,营养餐大多实行“牛奶+鸡蛋”的固定搭配方式,云南地区学生早餐喜欢吃米线,不习惯喝牛奶,喝了会拉肚子;也不爱吃鸡蛋,有的学生偷偷把鸡蛋带出学校扔掉,结果影响了营养摄入。
二是有效投入不足带来许多矛盾。国家标准有待提高。随著物价不断上涨,人均4元的国家补助标准显得有所偏低了,导致一些学校只能选择价格便宜的食材,结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膳食营养均衡和提升的要求。地方配套经费跟不上。多数特困地区政府财力不足,无力承担国家所要求的相应食堂配置设备设施投入以及食堂聘用人员开支。据测算,仅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食堂建设缺口所需资金高达790 多亿元。
三是餐食管理问题比较突出。食材采购存在弊端。供应食材单位选择缺乏招标程序,餐食安全存在隐患,多地曝出学生营养餐食物变质、中毒事件。监管事权划分不清晰。管理队伍建设薄弱,支撑体系亟待完善,监管模式单一,服务水平欠高。营养餐实施以来,尽管普遍做到了让学生吃饱,但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学生当中超重肥胖率有所上升,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
针对上述困难和矛盾,为了更好落实“农村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本人建议:
第一,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监测工具及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尝试构建一套“国家营养餐改善计划"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其总体框架可以包含餐食营养模块、学生体质模块、相关影响因素模块等三大部分。其中,每个模块又包含国际通用指标和我国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问题解决的特定指标。根据相关研究,餐食营养模块可从蔬菜、谷物、水果及奶制品含量方面加以定量监测;学生体质模块可从身高、体重、视力和体能等方面加以定量监测。
第二,建立数据库并定期提供分析报告。相关部门根据
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框架内容进行数据采集,并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相应数据库,定期向有关部门提供数据分析报告。进行数据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战略决策咨询,动态反馈农村儿童营养改进计划的实施进展及分布状态,并针对营养改进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让营养餐改善计划更好地为本地区发展服务。
第三,适时成立监测中心。由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建立国家级学生营养健康监测与评估中心,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所属省、自治区设立学生营养健康监测与评估分中心。按国家制定的监测评估方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常规监测与评估。应及时跟踪了解学生营养改善情况,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 鲁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