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8-03-05 11:28: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胡卫  |  责任编辑:鲁楠

 

关于推进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提案(胡卫)
摘要:普通高中与大学贯通人才培养渠道,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特提出以下推进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建议:一是打破机制体制壁垒,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建立灵活的创新人才遴选制度,建立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制度。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助力,实行双导师培育、课题牵动、开放教学。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创新人才免修高中课程或提前选修大学课程。

 


创新改变中国,创新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创新驱动战略以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可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是关键和根本,高中阶段肩负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
因此,普通高中与大学贯通人才培养渠道,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内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已有相对成熟模式,比如北京的“翱翔计划”、上海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江苏的“实验班”、项目陕西省“春笋计划”等。
为此,特提出以下推进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建议:
1.打破机制体制壁垒,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宽松、良好的环境,要打破机制体制的壁垒,建立一个成熟、高效的制度供给体系。一是建立灵活的创新人才遴选制度,从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允许不同高中学校通过科技竞赛、科学实践活动、心理测试等方式自主选拔能力较强、创新潜质突出、具有特长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二是设立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学校之间,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密切合作,形成合作同共体,共同实施面向高中学生的创新培养行动。三是建立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制度,遴选一批优秀高中学校和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实施联合培养制度,使之成为高中和大学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推动高中和大学联合培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四是改革大学自主招生政策,使创新人才不受普通高考升学的束缚,创新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在自主招生上,大学可以与高中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接培养,给予创新人才倾斜政策,通过大学面试或复试就可以直升相应大学。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助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行政、高中和大学共同的责任,三方要明确目标,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一个开放、立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双导师培育。高中学校优秀学科教师与大学(科研院所)导师结合,建立联合培养团队,并在高中学校设立导师工作室,为每位学生选派一名成长导师和一名学术导师,由高中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成长导师”,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个性品质及学业方面进行跟进指导;由大学、科研院所教授、专家担任“学术导师”,通过授课、课题、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特点、专长,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二是课题牵动。以适合学生的科技类课题或项目为载体,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可以由大学推出一批课题目录和相关导师,高中学校从中选择,也可以由高中学生自行提出合作的大学或科研院所,自主选择导师和研究课题。三是开放教学。打破优质资源体制性壁垒,开放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文体场所等,为提升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服务。实施大学课程先修,或以学术论坛、讲座、境内外学术交流、网上辅导、研讨会等形式,为高中学生提供培养活动。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基
为实现与大学的对接,高中要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创新改革。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与大学联合,为学生开设专门课程、实验课程和探究课程等,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二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大小班结合制、走班制、学分制、分流制等多元教学组织方式;三是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解决、项目、实验、研究、对话、讨论等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四是在评价方式上,改变评价方式,增加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采用学分制、绩点制等多元的评价方式;五是在教学管理上,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创新人才免修高中课程或提前选修大学课程,跳级、转学、提前升入大学学习。

 

责任编辑: 鲁楠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相关文章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