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悠悠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早在7000年前,这一带就有杨梅原种存在,在漫长的历史中,杨梅始终被作为当地的重要产业栽培与出产,享有“余姚杨梅冠天下之誉”。2005年杨梅作为余姚市的一大亮点,更是被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这也是最早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杨梅产品。
经过7千年的自然演变和果农们的精心筛选,已有乌种、红种、粉红种、白种品种群系。主栽品种为“荸荠种”,因其果形似荸荠得名,原产于余姚三七市张湖溪村。《越郡志》载有:“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颗大核细其色紫”。当时的余姚为越国之地,以后又属会稽郡,因而“会稽杨梅”也包含余姚杨梅,而“颗大核细其色紫”正是余姚杨梅的极好写照。
余姚杨梅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余姚产区人民一直把杨梅比作一种真挚爱情、美好生活象征来加以歌颂,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范蠡、西施与杨梅的际遇以及百果仙子化为杨梅造福百姓的故事仍口口相传。
余姚杨梅现有栽培面积近9万亩,涉及16个镇(街道),形成以姚江流域两岸为走廊的杨梅产业带。常年产量2.5万吨,鲜果销售额达到2.1亿元,产业总产值(包括鲜果、种苗、旅游等)达到8亿元。余姚杨梅先后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十大精品杨梅、省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农业名牌产品、省十大精品杨梅、国家绿色食品、省森林食品称号、国家集体证明商标等众多荣誉。余姚杨梅也是最早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杨梅产品,保持着浙江省吉尼斯农业最甜荸荠种杨梅纪录,万亩荸荠种优质基地列入浙江省十大林业效益基地。2017年余姚被评为全国杨梅产业耕耘县(市)。
近年来,余姚不断加大杨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和改造完善了上山道路和杨梅园区采收便道,极大地改善了杨梅产区的生产条件。同时,余姚大力实施“科技兴梅”工程,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余姚先后制订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余姚杨梅》国家标准、余姚杨梅绿色精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通过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余姚杨梅栽培科技水平,保障余姚杨梅的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杨梅的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通过省、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基地达到6万亩。余姚不断挖掘杨梅种质资源,选育具有知识产权省林木良种——‘夏至红’杨梅新品种。同时建有全国杨梅资源品种(品系)最全、规模最大的——杨梅种质资源圃,境内形成以余姚市舜梅杨梅良种繁育中心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杨梅苗木基地。
此外,余姚充分拓展杨梅功能,挖掘深厚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杨梅旅游观光业,扩大销售面。加强对外宣传和营销,着力打好杨梅文化旅游牌。我市通过每年举办“杨梅节”活动,吸引上海、杭州、宁波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尝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全市100多个主要杨梅观光区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梅农增收超亿元,并有力带动了餐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创新销售思路,实施“互联网+余姚杨梅”营销模式,借助网络营销、微信促销等活动形式,通过冷链物流,实现从“等人上门购买”向“主动向外推销”转变。目前,通过互联网销售比例达到总销售量的30%。
余姚杨梅产业发展要按照“兴一只梅果,富一方百姓;兴一片梅林,绿一片国土;兴一个梅业,带一串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质量兴果、绿色兴果与品牌强果,加快实现余姚杨梅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选育新品种和培植优良种苗,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杨梅疏花疏果、树体矮化、低产改造、平衡施肥、避雨栽培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和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发展培育专业特色村,探索和开发杨梅深加工产品,发掘杨梅文化内涵,打造余姚杨梅区域品牌,引导、整合和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杨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走余姚特色的杨梅产业发展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作出贡献。
未来发展目标
1、强化余姚杨梅种子种苗建设。重点建“2 个Max”,即初步建成1家全国规模最大的优质杨梅种苗繁育和综合交易集散中心(基地或企业),1 个国内品种资源最全、最大的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
2、推进4大余姚杨梅特色基地(即生态高效精品基地、低产园改造基地、品种选育种植示范基地、采摘观光基地)建设。重点为建“3个3+10+300”:建成3个市级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市级杨梅专业特色村,100个市级示范性杨梅采摘观光旅游点;
3、抓好余姚杨梅经营主体建设。重点为建“3个N”:培育一批避雨栽培先进技术应用示范点、一批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一批“互联网+”专业营销大户;
4、加强产学研科技队伍组织建设。重点为建“2个1+N”:组建1支专业科研团队,攻破多项产业科技难题;引进1家深加工企业,研制开发多个杨梅加工产品;
5、深化余姚杨梅品牌建设。重点为建“3个1”:创建1 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树强1个余姚杨梅区域公共品牌,建好1 个余姚杨梅产业协会。
6、做好余姚杨梅宣传建设。重点为建“1+N”:每年开展1次余姚杨梅促销活动,做好1-3个国内核心城市的“余姚杨梅,中国红”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