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英雄 无悔的忠诚——记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

发布时间:2019-06-1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责任编辑:晴天

 

新华社哈尔滨 6 月 16 日电  题:传奇的英雄  无悔的忠诚 —— 记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

新华社记者姜潇、梁书斌、熊丰

他是一个传奇 —— 凭借一个弹壳就能拨开重重迷雾,仅半枚指纹就能锁定真凶。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被称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 “ 定海神针 ” 。

他是一个标杆 —— 从志愿军战士到刑事技术专家,在人生的 “ 两个战场 ” 上付出毕生心血,至今 85 岁仍忘我工作。

他曾感慨,这一辈子当警察啊,当对了,不后悔 ……

英雄不老,忠诚无悔。这就是仍在为共和国刑侦工作奋斗不息的刑侦痕迹检验专家 —— 崔道植。

崔道植在哈尔滨接受采访(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警界的传奇

翻开泛黄的案件卷宗,一份刑侦重案的枪弹鉴定记录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当年的惊心动魄跃然纸上,令人不由得屏住呼吸。

袭击军警、持枪抢劫杀人 ……“ 白宝山案 ” 曾被称为 “1997 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 ” ,轰动全国。

当时,北京、新疆两地都发生了涉枪大案,但现场除了几枚残留的弹头和弹壳,别无线索。案件谜团笼罩,人们惶恐不安。

“ 在崔老介入之前, ‘ 白宝山 ’ 的名字并未走入侦查员的视野。 ”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巡视员班茂森对这段刑侦史上的经典案例仍印象深刻。

北京和新疆,相距 3000 多公里,两案是否有关联?没人能够说清。

崔道植在编写痕迹鉴定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 这两地的子弹是不是一支枪打出来的?老崔,你有把握鉴定出来吗? ” 公安部的一位领导将电话直接打到了崔道植的家里。

身在黑龙江的崔道植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几起案件。他沉思半晌: “ 这个能鉴别,但要有一点经验才行。 ”

“ 好,你马上买机票来新疆,我们等你! ”

乌鲁木齐的夜,寂静悠长。一位身材清瘦的老人,踏着夜色,匆匆赶来。

痕迹检验,是刑侦工作的重要一环,利用专门的技术,对与犯罪事件有关的人或物留下的手印、脚印、弹痕等各种痕迹进行勘验、分析和鉴定,为破案提供科学依据和侦查方向。

作为新中国最早研究枪弹痕迹的专家,在射击弹壳与弹头中辨别各种纤如发丝的痕迹,是崔道植的 “ 独门绝技 ” 。经他研究过的各类枪支子弹数以万计, “ 看痕知枪 ” 的眼力和经验,是在一枪一弹的检验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实验室中,崔道植(右)在进行痕迹检验工作(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经过三天两夜的鉴定,崔道植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北京、新疆两地的弹壳为同一支 “ 八一式 ” 步枪发射,可将两地案件并案侦查。

“ 这是一个对案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鉴定! ” 班茂森说,正是基于这个鉴定,警方判断,歹徒很可能是在北京犯罪后被送往新疆的服刑人员。 “ 这个鉴定为侦查工作提供了准确方向。 ”

很快,犯罪嫌疑人白宝山进入了警方视野。一度气焰嚣张的他未曾想到,自己的终极对手,竟是一位身材清瘦的老人。

那一年,崔道植 63 岁,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痕检专家,他退而不休,仍奋战在刑侦工作一线。

1 米 67 的个头,身材清瘦,嗓音温和,底气十足,崔道植的身上,仿佛有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张力。正是凭借这股力量,让 “ 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 ”“ 白银系列强奸杀人案 ”“ 黑龙江鹤岗杀人抢劫案 ” 等一个个惊天大案的谜团被逐一解开,一张张罪恶的画皮被彻底扯去。

“ 他能让疑难物证拨云见日,让悬案积案起死回生! ” 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忠义与崔道植合作多年,对崔老的高超技艺钦佩不已。

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实验室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工作(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闻名全国的 “ 半枚血指纹案 ” ,是两人的一次默契合作。

2002 年,黑龙江某县城,一对母子在家中遇害,现场遗留的报纸上只留下半枚带血的指印。一度,多家权威鉴定机关给出了 “ 指印特征少,不具备认定条件 ” 的结论,嫌疑人被抓了两次,又因证据不足被放了两次,案件拖了 5 年也没有任何进展。

“ 当时,受害人家属情绪激动,多次到公安机关催促破案。 ” 彼时的情境,时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的刘忠义仍历历在目, “ 考虑到指纹特征少、检验难度大,我们觉得有必要请崔老师亲自把关。 ”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枚指纹。对不清晰、残缺的指纹,只有经验丰富的痕检专家才能从中抽丝剥茧,找出破案的端倪。

崔道植鏖战了两天两夜,对上百份指纹仔细比对,最终在一个嫌疑人的左拇指印中,发现了 7 处特征点与现场血指印相符合。

但他没有着急下结论,而是重返案发地采集新的样本,进行二次比对。 “ 这次我发现 9 个稳定的特征点,具备同一认定条件,心里完全踏实了。 ” 连夜,崔道植用 PPT 做出一份清楚完整的鉴定报告,第二天送到了刘忠义的面前。

“ 崔老,这个鉴定对我们太重要了。马上提审嫌疑人! ” 刘忠义十分激动。

在随后对嫌疑人的 DNA 检验中,崔道植的鉴定结果得到印证。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

凡有刑事案件必有现场,凡有现场必有痕迹。而凡有大案或棘手问题难以突破时,一句 “ 请崔道植来 ” ,成为一线刑警的 “ 定心丸 ” 。

凭借超群的技艺、多年的实战经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崔道植练就了一双 “ 火眼金睛 ” ,被公认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 “ 定海神针 ” ,堪称警界的传奇。

正义守望者

哈尔滨市南岗区十字街 45 号,是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所在地,也是崔道植付出毕生心血的地方。

“ 我在 3 楼实验室 ”—— 老同事回忆,上世纪 90 年代,时任刑事技术处处长的崔道植极少 “ 老实 ” 地待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扎进实验室搞研究。门上的字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 特别是紧急任务时,他就带上一瓶水、一袋面包,钻进实验室,一干就是一整天。 ” 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警务技术主任张巍对这位老前辈充满敬意, “ 崔老师常跟我们讲,做咱们痕迹检验工作,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受害人家属等着我们的鉴定。 ”

“ 哐哐哐 ……”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 请问,崔老师在么? ”2017 年初,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副支队长李新明带着一份案件指纹,敲开了崔道植的家门。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当时,崔道植刚刚做过白内障手术。他没有丝毫迟疑,盯着指纹样本连声说 “ 好好好 ” ,痛快地接下任务。

术后的眼睛很脆弱,过度使用就会流泪不止。崔道植一手拿着纸巾擦眼泪,一手扶着显微镜,眯缝着眼,花了大半天时间才看完所有指纹。

事后,得知实情的李新明眼泪夺眶而出: “ 崔老,这个时候我还让您看电脑,对不起啊! ”

崔道植笑了: “ 没事的,不要多想,不要多想 ……”

“ 他是中国的刑警之魂 ”—— 采访中,多位公安民警在谈到崔道植时竟异口同声。他们从这位一直并肩战斗的老警察身上,获取着榜样的力量 ——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这力量,源自他恪守公平正义的警察誓言:

有一次,在一个未成年人被害案现场,一向沉稳淡定的崔道植不淡定了。

那个现场惨不忍睹,被害小女孩的双眼被犯罪分子用凶器刺瞎,让许多在场的民警禁不住流下眼泪。一向寡言少语的崔道植突然拿起扩音器,用颤抖的声音对大伙儿说: “ 同志们,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抓住犯罪分子,更是温暖那些受害人的家属,为他们找回公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

崔道植的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力量,源自他对痕迹检验工作的由衷热爱:

崔道植曾这样说: “ 工作是我的乐趣,我觉得每破一个案子,就年轻了一次;每攻下一个难题,就年轻了一回。 ” 因为热爱,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无悔。

从警 64 年,他始终坚持科学、准确、规范、公正的原则,累计鉴定痕迹物证 7000 余件,无一差错。这些鉴定结果往往成为侦破案件的关键所在。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这力量,源自一场场实战中的 “ 忘我 ” 付出:

在黑龙江贾文革连环杀人案中,他不顾腐败尸体发出的恶臭,带着技术人员一筛子一筛子排查物证,投入的模样让年轻警察钦佩。

在五大连池银行抢劫案中,他拿着放大镜贴着墙面一寸一寸地寻找蛛丝马迹,几个钟头后,从三根麻纤维中寻到线索,为案件成功侦破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了争分夺秒抓捕嫌犯, 70 多岁高龄时,他曾跟随专案组三天跑了三个现场,行程超过 2000 公里,勘查结束后却因血压高被直接送进医院。一路上,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 “ 没吭一声 ” 。

自从上了年纪,再出现场时,他裤兜里总揣着一瓶速效救心丸,在人们忽略的某个瞬间,默默吞服,然后又中气十足地与大家 “ 现场论案 ” 。

……

这力量,更源自他对警察事业的 “ 无我 ” 精神:

虽身经百战,崔道植所获的奖章并不多,仅 1 枚公安部颁发的二等功和 5 枚三等功奖章。尽管如此,他永远心存感激,想方设法地做更多事来回报组织。

这些年,他带头攻克多项科研难题,主持研究的痕迹图像处理系统、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等,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研究发明的用铝箔胶带复制弹头膛线痕迹的制作方法和弹头膛线痕迹展平器,以更稳定、更清晰的呈现效果被多地公安机关采用。

提起这项发明,崔老自豪地介绍: “ 一开始,人家让我申请专利。后来我看到大家都在用,干脆放弃了专利权,只要这个对破案有利、对国家有用就行! ”

鲜有 “ 功勋章 ” ,却留下更多实绩和声名。他将赫赫功勋,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警徽之上,记在享受平安生活的百姓心中。

“ 小时候,我经历过伪满洲国时期的黑暗统治。后来入了党并做了一名人民警察,我的工作是直接为被害人服务,和旧社会的警察不一样,我觉得很有意义。 ”

拳拳报国心

衣柜深处,静静地挂着一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橄榄绿警服,警服胸口处别着一枚年代久远的纪念章,上面赫然写着 “ 抗美援朝纪念 ” 字样。

尽管纪念章的光泽已然暗淡,珐琅镶边也不再华丽,但仍能令人感知它的珍贵,仿佛触摸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1951 年,吉林梅河口,一个朝鲜族青年 “ 雄赳赳、气昂昂 ” 地报名参军。因为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做了一名朝鲜语翻译员。

“ 我想上战场,不想当文书! ”17 岁的崔道植不服气,找指导员理论。

“ 当翻译也是为抗美援朝做贡献,也很光荣! ” 指导员严肃地说, “ 从参军这天起,你要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 ”

因为战场形势需要,崔道植最终也没能获得到朝鲜战场的机会。对此,他无条件地服从:前后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

“ 我的一生,都是听从党的安排。 ” 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这位耄耋老人平静地讲述着他并不平凡的人生。

“ 我是一个旧社会里贫苦农民家的孩子,童年忍饥挨饿、生活没有尊严。新中国成立,人民得到解放,对我来说就是重生,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报答党恩。 ”

“ 报答党恩 ”—— 是崔道植在采访中重复最多的话。

1949 年, 15 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手握红缨枪,英姿飒爽。那时起,他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份信仰,擎起 70 年奋斗的力量。

崔道植在讲解牙痕检验课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5 年,崔道植所在部队集体转业,他开始与公安刑事技术工作结缘。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他去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习。崔道植成为新中国首批痕检专业的学生。

“ 一进学校,我就对这个专业特别感兴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晚上还跑到食堂、厨房四处 ‘ 借 ’ 光看书。 ” 提起痕迹检验,崔道植的眼睛立刻发光,那种幸福感是从心底里迸发的, “ 当时我就想,组织上这么培养我,我一定要把它学好,回到工作中报答党和国家。 ”

“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 ……” 青年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对党的无限感激,也写下了一名年轻党员的 “ 初心 ” 。

这份初心,给予他支撑一生的力量。

2006 年,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 72 岁的崔道植作为代表发言。有同事回忆,当时崔道植激动地说: “ 我愿为公安事业继续奋斗十年! ” 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如今, 13 年过去了, 85 岁的崔道植仍在刑侦一线日夜忙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对公安部的领导说: “ 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召唤,我将立即起身! ”

“ 一声召唤,立即起身 ”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风霜雪雨,耄耋之年仍争分夺秒奔赴现场 —— 白天来调令,他就白天出发;夜里有调令,他就夜间启程。

1999 年,崔道植被聘为首批 “ 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 ” ,被誉为中国警界的 “ 国宝级 ” 专家。

而这位警界 “ 国宝 ” ,每次出差执行任务时都是轻车简从,坐火车买最便宜的车票,下飞机搭乘最简单的公交 …… 用他的话说, “ 要给国家多省点钱 ” 。

如今,除了头发全白,皱纹增多,他模样依旧,精神依旧:一丝不苟的银发,一尘不染的衣着,一副老而弥坚的身板,一双目光如炬的眼睛 —— 这位有着近 70 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质朴无华与清风硬骨。

采访中,每每提到 “ 党 ” ,崔道植的眼眶就不能自已地湿润起来。他说: “ 从小我的父母就不在了,母亲的滋味我记不清,对我而言,党就是我的母亲,对党忠诚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只要我的眼能看、腿能动,我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 ”

深沉的情怀

凌晨 2 点多,哈尔滨市松北区的一家老年公寓, 910 房间的灯亮了。崔道植悄悄起床,踮着脚走出卧室,打开电脑,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 —— 他怕惊扰了还在熟睡的老伴儿金玉伊。

几年前,金玉伊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这几年病情日渐严重,寸步不离地缠着丈夫。

为了照顾老伴儿,又能完成工作,崔道植带着妻子搬进这个一室一厅的老年公寓。

“ 生命规律就在那里,我的时间有限了 …… 我想赶快把这几十年的积累整理出来,希望对后面的同志有用。 ” 指着电脑里纷繁复杂的图片模型、统计数据、案例分析,崔老清澈的眼神和那句 “ 时间有限 ” ,令人动容。

凌晨 2 点多,是老伴儿睡得最踏实的时候,也是崔道植能静心工作的时候。 “ 没办法,她得了这个病,我要好好陪她。 ” 话语虽温柔,却难以诉说一个丈夫对妻子半生的歉疚和无奈。

上世纪 50 年代中,崔道植与在卫生站做护士的金玉伊相识并相爱。

婚后,崔道植一年中 200 多天出差在外,妻子则承担了家庭重任。几十年来,多少漫长的等待,她都默默忍受、无悔陪伴。

退休前,金玉伊是黑龙江省医院物理诊断科脑电室的主任,老了,自己却得了脑病。

在居住的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里,崔道植(右)与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伴儿金玉伊聊天(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生病后的金玉伊几乎忘记了所有,包括自己的名字,却唯独记得崔道植的姓名、手机号和工作单位。崔道植,成为她仅有的记忆!

夕阳下,在老年公寓的书桌旁,老两口相对而坐:丈夫在显微镜前做着痕迹检验;妻子在另一头临摹字帖,一笔一画地,她认为自己也在做 “ 痕迹检验 ” 。

余晖洒下,时间静止,却拥有了一生中难得的相伴时光。

“ 今天还是走啊走啊,没有定处的身影;走过来的每一足迹被眼泪浸透 …… 还给我的青春吧,我那美好的青春。似箭般的岁月,谁能留住她!还给我的青春吧,我那最可爱最美好的青春! ”

朝鲜族歌曲《没有门牌号的客栈》,是金玉伊年轻时最爱唱的歌,好像她一生的心曲。生病后,金玉伊有时还像那个爱唱爱跳的朝鲜族小姑娘,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每每这时,崔道植都会转过头,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泪水。

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实验室中,崔道植(左)和三儿子崔英滨在进行痕迹检验工作(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父亲严肃而沉默,更多时候是不近人情。 “ 他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从不让我们借他的名声搞半点关系。渐渐地,我们就怕人家提 ‘ 你是崔道植的儿子 ’ 。 ”

家风,是一种传承。

如今,崔家三子凭借各自努力,都成为公安战线的优秀警察:大儿子崔成滨是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刑侦信息化专家;二儿子崔红滨是省公安厅反邪教总队业务骨干;三儿子崔英滨继承 “ 父业 ” ,在哈尔滨市公安局从事痕迹检验工作,曾被评为 “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 哈尔滨大工匠 ” 等荣誉称号。

崔老 80 岁生日时,学生们从各地赶来,为老师做寿。饭桌上,师生们碰杯畅叙,十分欢喜。席间,崔道植将眼前的一道菜悄悄地转到大儿子崔成滨的面前,冲他 “ 努努嘴 ” ,让他多吃些。

“ 我低头一看,原来是平时我爱吃的菜! ” 崔成滨百感交集, “ 我感受到父亲难得一见的慈爱。 ”

父爱如山,坚毅而柔软,父子的心,一瞬间相通了。

弹道有痕,岁月无言。

今年年初,崔道植被黑龙江省公安厅授予 “ 龙江公安特别贡献奖 ” 。在颁奖仪式上,他将陪伴自己多年、屡建奇功的显微镜,郑重地递交给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的同事们,像是一种传承。

唯有历经坎坷终不悔的担当,才能写就警察生涯最辉煌的答卷;唯有心中坚守的恒久信念,才能让生命的绚烂永不落幕 ——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无悔的忠诚!

崔道植(左一)在法国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哈尔滨 6 月 16 日电  题:传奇的英雄  无悔的忠诚 —— 记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

新华社记者姜潇、梁书斌、熊丰

他是一个传奇 —— 凭借一个弹壳就能拨开重重迷雾,仅半枚指纹就能锁定真凶。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被称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 “ 定海神针 ” 。

他是一个标杆 —— 从志愿军战士到刑事技术专家,在人生的 “ 两个战场 ” 上付出毕生心血,至今 85 岁仍忘我工作。

他曾感慨,这一辈子当警察啊,当对了,不后悔 ……

英雄不老,忠诚无悔。这就是仍在为共和国刑侦工作奋斗不息的刑侦痕迹检验专家 —— 崔道植。

崔道植在哈尔滨接受采访(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警界的传奇

翻开泛黄的案件卷宗,一份刑侦重案的枪弹鉴定记录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当年的惊心动魄跃然纸上,令人不由得屏住呼吸。

袭击军警、持枪抢劫杀人 ……“ 白宝山案 ” 曾被称为 “1997 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 ” ,轰动全国。

当时,北京、新疆两地都发生了涉枪大案,但现场除了几枚残留的弹头和弹壳,别无线索。案件谜团笼罩,人们惶恐不安。

“ 在崔老介入之前, ‘ 白宝山 ’ 的名字并未走入侦查员的视野。 ”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巡视员班茂森对这段刑侦史上的经典案例仍印象深刻。

北京和新疆,相距 3000 多公里,两案是否有关联?没人能够说清。

崔道植在编写痕迹鉴定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 这两地的子弹是不是一支枪打出来的?老崔,你有把握鉴定出来吗? ” 公安部的一位领导将电话直接打到了崔道植的家里。

身在黑龙江的崔道植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几起案件。他沉思半晌: “ 这个能鉴别,但要有一点经验才行。 ”

“ 好,你马上买机票来新疆,我们等你! ”

乌鲁木齐的夜,寂静悠长。一位身材清瘦的老人,踏着夜色,匆匆赶来。

痕迹检验,是刑侦工作的重要一环,利用专门的技术,对与犯罪事件有关的人或物留下的手印、脚印、弹痕等各种痕迹进行勘验、分析和鉴定,为破案提供科学依据和侦查方向。

作为新中国最早研究枪弹痕迹的专家,在射击弹壳与弹头中辨别各种纤如发丝的痕迹,是崔道植的 “ 独门绝技 ” 。经他研究过的各类枪支子弹数以万计, “ 看痕知枪 ” 的眼力和经验,是在一枪一弹的检验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实验室中,崔道植(右)在进行痕迹检验工作(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经过三天两夜的鉴定,崔道植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北京、新疆两地的弹壳为同一支 “ 八一式 ” 步枪发射,可将两地案件并案侦查。

“ 这是一个对案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鉴定! ” 班茂森说,正是基于这个鉴定,警方判断,歹徒很可能是在北京犯罪后被送往新疆的服刑人员。 “ 这个鉴定为侦查工作提供了准确方向。 ”

很快,犯罪嫌疑人白宝山进入了警方视野。一度气焰嚣张的他未曾想到,自己的终极对手,竟是一位身材清瘦的老人。

那一年,崔道植 63 岁,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痕检专家,他退而不休,仍奋战在刑侦工作一线。

1 米 67 的个头,身材清瘦,嗓音温和,底气十足,崔道植的身上,仿佛有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张力。正是凭借这股力量,让 “ 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 ”“ 白银系列强奸杀人案 ”“ 黑龙江鹤岗杀人抢劫案 ” 等一个个惊天大案的谜团被逐一解开,一张张罪恶的画皮被彻底扯去。

“ 他能让疑难物证拨云见日,让悬案积案起死回生! ” 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忠义与崔道植合作多年,对崔老的高超技艺钦佩不已。

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实验室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工作(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闻名全国的 “ 半枚血指纹案 ” ,是两人的一次默契合作。

2002 年,黑龙江某县城,一对母子在家中遇害,现场遗留的报纸上只留下半枚带血的指印。一度,多家权威鉴定机关给出了 “ 指印特征少,不具备认定条件 ” 的结论,嫌疑人被抓了两次,又因证据不足被放了两次,案件拖了 5 年也没有任何进展。

“ 当时,受害人家属情绪激动,多次到公安机关催促破案。 ” 彼时的情境,时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的刘忠义仍历历在目, “ 考虑到指纹特征少、检验难度大,我们觉得有必要请崔老师亲自把关。 ”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枚指纹。对不清晰、残缺的指纹,只有经验丰富的痕检专家才能从中抽丝剥茧,找出破案的端倪。

崔道植鏖战了两天两夜,对上百份指纹仔细比对,最终在一个嫌疑人的左拇指印中,发现了 7 处特征点与现场血指印相符合。

但他没有着急下结论,而是重返案发地采集新的样本,进行二次比对。 “ 这次我发现 9 个稳定的特征点,具备同一认定条件,心里完全踏实了。 ” 连夜,崔道植用 PPT 做出一份清楚完整的鉴定报告,第二天送到了刘忠义的面前。

“ 崔老,这个鉴定对我们太重要了。马上提审嫌疑人! ” 刘忠义十分激动。

在随后对嫌疑人的 DNA 检验中,崔道植的鉴定结果得到印证。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

凡有刑事案件必有现场,凡有现场必有痕迹。而凡有大案或棘手问题难以突破时,一句 “ 请崔道植来 ” ,成为一线刑警的 “ 定心丸 ” 。

凭借超群的技艺、多年的实战经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崔道植练就了一双 “ 火眼金睛 ” ,被公认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 “ 定海神针 ” ,堪称警界的传奇。

正义守望者

哈尔滨市南岗区十字街 45 号,是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所在地,也是崔道植付出毕生心血的地方。

“ 我在 3 楼实验室 ”—— 老同事回忆,上世纪 90 年代,时任刑事技术处处长的崔道植极少 “ 老实 ” 地待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扎进实验室搞研究。门上的字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 特别是紧急任务时,他就带上一瓶水、一袋面包,钻进实验室,一干就是一整天。 ” 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警务技术主任张巍对这位老前辈充满敬意, “ 崔老师常跟我们讲,做咱们痕迹检验工作,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受害人家属等着我们的鉴定。 ”

“ 哐哐哐 ……”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 请问,崔老师在么? ”2017 年初,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副支队长李新明带着一份案件指纹,敲开了崔道植的家门。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当时,崔道植刚刚做过白内障手术。他没有丝毫迟疑,盯着指纹样本连声说 “ 好好好 ” ,痛快地接下任务。

术后的眼睛很脆弱,过度使用就会流泪不止。崔道植一手拿着纸巾擦眼泪,一手扶着显微镜,眯缝着眼,花了大半天时间才看完所有指纹。

事后,得知实情的李新明眼泪夺眶而出: “ 崔老,这个时候我还让您看电脑,对不起啊! ”

崔道植笑了: “ 没事的,不要多想,不要多想 ……”

“ 他是中国的刑警之魂 ”—— 采访中,多位公安民警在谈到崔道植时竟异口同声。他们从这位一直并肩战斗的老警察身上,获取着榜样的力量 ——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这力量,源自他恪守公平正义的警察誓言:

有一次,在一个未成年人被害案现场,一向沉稳淡定的崔道植不淡定了。

那个现场惨不忍睹,被害小女孩的双眼被犯罪分子用凶器刺瞎,让许多在场的民警禁不住流下眼泪。一向寡言少语的崔道植突然拿起扩音器,用颤抖的声音对大伙儿说: “ 同志们,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抓住犯罪分子,更是温暖那些受害人的家属,为他们找回公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

崔道植的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力量,源自他对痕迹检验工作的由衷热爱:

崔道植曾这样说: “ 工作是我的乐趣,我觉得每破一个案子,就年轻了一次;每攻下一个难题,就年轻了一回。 ” 因为热爱,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无悔。

从警 64 年,他始终坚持科学、准确、规范、公正的原则,累计鉴定痕迹物证 7000 余件,无一差错。这些鉴定结果往往成为侦破案件的关键所在。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这力量,源自一场场实战中的 “ 忘我 ” 付出:

在黑龙江贾文革连环杀人案中,他不顾腐败尸体发出的恶臭,带着技术人员一筛子一筛子排查物证,投入的模样让年轻警察钦佩。

在五大连池银行抢劫案中,他拿着放大镜贴着墙面一寸一寸地寻找蛛丝马迹,几个钟头后,从三根麻纤维中寻到线索,为案件成功侦破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了争分夺秒抓捕嫌犯, 70 多岁高龄时,他曾跟随专案组三天跑了三个现场,行程超过 2000 公里,勘查结束后却因血压高被直接送进医院。一路上,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 “ 没吭一声 ” 。

自从上了年纪,再出现场时,他裤兜里总揣着一瓶速效救心丸,在人们忽略的某个瞬间,默默吞服,然后又中气十足地与大家 “ 现场论案 ” 。

……

这力量,更源自他对警察事业的 “ 无我 ” 精神:

虽身经百战,崔道植所获的奖章并不多,仅 1 枚公安部颁发的二等功和 5 枚三等功奖章。尽管如此,他永远心存感激,想方设法地做更多事来回报组织。

这些年,他带头攻克多项科研难题,主持研究的痕迹图像处理系统、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等,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研究发明的用铝箔胶带复制弹头膛线痕迹的制作方法和弹头膛线痕迹展平器,以更稳定、更清晰的呈现效果被多地公安机关采用。

提起这项发明,崔老自豪地介绍: “ 一开始,人家让我申请专利。后来我看到大家都在用,干脆放弃了专利权,只要这个对破案有利、对国家有用就行! ”

鲜有 “ 功勋章 ” ,却留下更多实绩和声名。他将赫赫功勋,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警徽之上,记在享受平安生活的百姓心中。

“ 小时候,我经历过伪满洲国时期的黑暗统治。后来入了党并做了一名人民警察,我的工作是直接为被害人服务,和旧社会的警察不一样,我觉得很有意义。 ”

拳拳报国心

衣柜深处,静静地挂着一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橄榄绿警服,警服胸口处别着一枚年代久远的纪念章,上面赫然写着 “ 抗美援朝纪念 ” 字样。

尽管纪念章的光泽已然暗淡,珐琅镶边也不再华丽,但仍能令人感知它的珍贵,仿佛触摸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1951 年,吉林梅河口,一个朝鲜族青年 “ 雄赳赳、气昂昂 ” 地报名参军。因为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做了一名朝鲜语翻译员。

“ 我想上战场,不想当文书! ”17 岁的崔道植不服气,找指导员理论。

“ 当翻译也是为抗美援朝做贡献,也很光荣! ” 指导员严肃地说, “ 从参军这天起,你要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 ”

因为战场形势需要,崔道植最终也没能获得到朝鲜战场的机会。对此,他无条件地服从:前后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

“ 我的一生,都是听从党的安排。 ” 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这位耄耋老人平静地讲述着他并不平凡的人生。

“ 我是一个旧社会里贫苦农民家的孩子,童年忍饥挨饿、生活没有尊严。新中国成立,人民得到解放,对我来说就是重生,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报答党恩。 ”

“ 报答党恩 ”—— 是崔道植在采访中重复最多的话。

1949 年, 15 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手握红缨枪,英姿飒爽。那时起,他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份信仰,擎起 70 年奋斗的力量。

崔道植在讲解牙痕检验课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5 年,崔道植所在部队集体转业,他开始与公安刑事技术工作结缘。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他去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习。崔道植成为新中国首批痕检专业的学生。

“ 一进学校,我就对这个专业特别感兴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晚上还跑到食堂、厨房四处 ‘ 借 ’ 光看书。 ” 提起痕迹检验,崔道植的眼睛立刻发光,那种幸福感是从心底里迸发的, “ 当时我就想,组织上这么培养我,我一定要把它学好,回到工作中报答党和国家。 ”

“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 ……” 青年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对党的无限感激,也写下了一名年轻党员的 “ 初心 ” 。

这份初心,给予他支撑一生的力量。

2006 年,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 72 岁的崔道植作为代表发言。有同事回忆,当时崔道植激动地说: “ 我愿为公安事业继续奋斗十年! ” 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如今, 13 年过去了, 85 岁的崔道植仍在刑侦一线日夜忙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对公安部的领导说: “ 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召唤,我将立即起身! ”

“ 一声召唤,立即起身 ”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风霜雪雨,耄耋之年仍争分夺秒奔赴现场 —— 白天来调令,他就白天出发;夜里有调令,他就夜间启程。

1999 年,崔道植被聘为首批 “ 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 ” ,被誉为中国警界的 “ 国宝级 ” 专家。

而这位警界 “ 国宝 ” ,每次出差执行任务时都是轻车简从,坐火车买最便宜的车票,下飞机搭乘最简单的公交 …… 用他的话说, “ 要给国家多省点钱 ” 。

如今,除了头发全白,皱纹增多,他模样依旧,精神依旧:一丝不苟的银发,一尘不染的衣着,一副老而弥坚的身板,一双目光如炬的眼睛 —— 这位有着近 70 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质朴无华与清风硬骨。

采访中,每每提到 “ 党 ” ,崔道植的眼眶就不能自已地湿润起来。他说: “ 从小我的父母就不在了,母亲的滋味我记不清,对我而言,党就是我的母亲,对党忠诚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只要我的眼能看、腿能动,我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 ”

深沉的情怀

凌晨 2 点多,哈尔滨市松北区的一家老年公寓, 910 房间的灯亮了。崔道植悄悄起床,踮着脚走出卧室,打开电脑,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 —— 他怕惊扰了还在熟睡的老伴儿金玉伊。

几年前,金玉伊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这几年病情日渐严重,寸步不离地缠着丈夫。

为了照顾老伴儿,又能完成工作,崔道植带着妻子搬进这个一室一厅的老年公寓。

“ 生命规律就在那里,我的时间有限了 …… 我想赶快把这几十年的积累整理出来,希望对后面的同志有用。 ” 指着电脑里纷繁复杂的图片模型、统计数据、案例分析,崔老清澈的眼神和那句 “ 时间有限 ” ,令人动容。

凌晨 2 点多,是老伴儿睡得最踏实的时候,也是崔道植能静心工作的时候。 “ 没办法,她得了这个病,我要好好陪她。 ” 话语虽温柔,却难以诉说一个丈夫对妻子半生的歉疚和无奈。

上世纪 50 年代中,崔道植与在卫生站做护士的金玉伊相识并相爱。

婚后,崔道植一年中 200 多天出差在外,妻子则承担了家庭重任。几十年来,多少漫长的等待,她都默默忍受、无悔陪伴。

退休前,金玉伊是黑龙江省医院物理诊断科脑电室的主任,老了,自己却得了脑病。

在居住的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里,崔道植(右)与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伴儿金玉伊聊天(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生病后的金玉伊几乎忘记了所有,包括自己的名字,却唯独记得崔道植的姓名、手机号和工作单位。崔道植,成为她仅有的记忆!

夕阳下,在老年公寓的书桌旁,老两口相对而坐:丈夫在显微镜前做着痕迹检验;妻子在另一头临摹字帖,一笔一画地,她认为自己也在做 “ 痕迹检验 ” 。

余晖洒下,时间静止,却拥有了一生中难得的相伴时光。

“ 今天还是走啊走啊,没有定处的身影;走过来的每一足迹被眼泪浸透 …… 还给我的青春吧,我那美好的青春。似箭般的岁月,谁能留住她!还给我的青春吧,我那最可爱最美好的青春! ”

朝鲜族歌曲《没有门牌号的客栈》,是金玉伊年轻时最爱唱的歌,好像她一生的心曲。生病后,金玉伊有时还像那个爱唱爱跳的朝鲜族小姑娘,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每每这时,崔道植都会转过头,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泪水。

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实验室中,崔道植(左)和三儿子崔英滨在进行痕迹检验工作(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父亲严肃而沉默,更多时候是不近人情。 “ 他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从不让我们借他的名声搞半点关系。渐渐地,我们就怕人家提 ‘ 你是崔道植的儿子 ’ 。 ”

家风,是一种传承。

如今,崔家三子凭借各自努力,都成为公安战线的优秀警察:大儿子崔成滨是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刑侦信息化专家;二儿子崔红滨是省公安厅反邪教总队业务骨干;三儿子崔英滨继承 “ 父业 ” ,在哈尔滨市公安局从事痕迹检验工作,曾被评为 “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 哈尔滨大工匠 ” 等荣誉称号。

崔老 80 岁生日时,学生们从各地赶来,为老师做寿。饭桌上,师生们碰杯畅叙,十分欢喜。席间,崔道植将眼前的一道菜悄悄地转到大儿子崔成滨的面前,冲他 “ 努努嘴 ” ,让他多吃些。

“ 我低头一看,原来是平时我爱吃的菜! ” 崔成滨百感交集, “ 我感受到父亲难得一见的慈爱。 ”

父爱如山,坚毅而柔软,父子的心,一瞬间相通了。

弹道有痕,岁月无言。

今年年初,崔道植被黑龙江省公安厅授予 “ 龙江公安特别贡献奖 ” 。在颁奖仪式上,他将陪伴自己多年、屡建奇功的显微镜,郑重地递交给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的同事们,像是一种传承。

唯有历经坎坷终不悔的担当,才能写就警察生涯最辉煌的答卷;唯有心中坚守的恒久信念,才能让生命的绚烂永不落幕 ——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无悔的忠诚!

崔道植(左一)在法国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客户端中查看手机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