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时间定格在14点28分,四川省阿坝州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重创。
10年后,阿坝州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建成的都江堰到汶川县的都汶高速公路,如同一条黑色巨龙,蜿蜒穿越崇山峻岭,成为四川高速网成都放射线的重要一段。昔日伤痕累累的小镇,如今已蜕变为宜居宜业,平安美丽乡村典范。阿坝人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齐心协力绘制出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村里很多人都把房子改成了民宿,这是我自己装修的,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基本每天都是满房。”你看!阿坝州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破旧的房屋升级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宜居小院。
“我们每年夏天都会来这里避暑,很喜欢这里民宿的风格,很有民族特色。对我们来说就是宝藏的小众旅游景点。”你听!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深受欢迎,从藏羌风情的民宿体验到生态农业的观光采摘,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美了村寨,富了百姓。
“自从受到各地农业专家的指导,引进新的苹果品种后,果子的品质好了,产量大了,价格也高了。”你闻!这一片片的水果庄园、蔬菜大棚、共享农庄到处都弥漫着水果的香甜,这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阿坝州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中依托“小水果”干出“大产业”。惠及“大民生”,带富了一批又一批脱贫户,各族人民露出喜悦的笑脸。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的大道上,阿坝州何能涅槃重生,实现华丽蜕变?因为,淳朴的阿坝各族人民心向祖国心向党,勠力同心共建家园;青山绿水间的农文旅产业稳步发展,“旅游饭”的喜悦挂在百姓脸上;青年人才的返乡创业为阿坝发展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与邻里乡亲共为故土换新颜。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阿坝州走过风雨,抚平创伤。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蓬勃发展,如今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继续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之路,擘画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蓝图,让这片净土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在祖国西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2024年7月下旬,西南大学缙云论坛一批中青年学者带着各种时代之问,深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茂县、小金县等地,通过深度访谈、入户抽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探寻净土阿坝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的“和美”之境,追溯“和美”之基,思考“和美”之道。
一、美在乡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阿坝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和美幸福的乡村“蝶变”之路。旧貌换新颜,谱写时代脱贫地区乡村新画卷。
1.农村美:村容村貌焕新颜
“我们自家住的地方,肯定越美越安逸。”小卖部的胡阿姨笑呵呵的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从“显眼处”增景、从“微小处”洁境,全力推动村容村貌焕新颜。
把乡村变成艺术,把田野作为画布。“村里来了‘艺术村长’和‘艺术乡创工作队’,村子里变得越来越美,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汶川县水磨镇盘龙溪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廖兵笑着说。阿坝师范学院驻盘龙溪村“艺术村长”张林老师介绍道:“乡村振兴要重视艺术乡创,我们成立了‘跨学科设计乡创工作坊’,盘龙溪村变得更漂亮了。”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一直倡导乡村规划艺术化、产业体系艺术化、生产生活方式艺术化、项目建设艺术化和人居环境艺术化的5个艺术化的发展思路……在张林老师的指导下,村两委对村里今后的发展思路拓宽了不少。曾经依靠传统种植业讨生活的小山村,如今也成功创建AAA级景区,艺术乡创节、采茶节、丰收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为盘龙溪村的乡村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驻扎在盘龙溪村,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村里人们的幸福生活生动的绘在村里的墙壁上,真切展现出了新时代新农村的幸福和美画面。
汶川县民宿一角钟大伟摄
卫生治理齐参与,美丽羌寨显真容。“村里现在干净多了,基本每天都有车来拉垃圾,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村民王大哥指着干净的路面对调研组说。牟托村的饮用水是十分干净的山泉水,以前的饮用水池塘长期无人清理,有时水质较差。自从定期开始清理饮用水池塘以来,再也没有水质不行的时候。“我们根据村里面的实际情况,村饮用水池塘清理开展分组清理,现在大家饮用水的水质都能得到保障了!”牟托村村支书自信地说,“环境卫生整治、村饮用水池塘、沟渠道路维修清理、临时生产垃圾清扫等这些都是我们牟托村的日常工作。”而且牟托村还通过实施全村月度聘用制度的方式,让村民积极参与进来,“我们还有补贴呢!”村民何阿姨高兴地说。据了解,环境卫生整治及维护,补贴标准为700元每月,全村收垃圾清运,牟托区域车及人2200元每月,水磨组区域车及人700元每月。
2.产业强:富裕起来的农民笑了
一朵玫瑰花,致富百姓千万家。“最开始的玫瑰姐姐——陈望慧,带着周围村子里的乡亲们种玫瑰,现在玫瑰种植面积已经能覆盖到小金县13个乡镇46村了。”冒水村书记说道,“我们这片玫瑰园,除了开发玫瑰采摘、玫瑰茶制作等产业项目,还与当地村民一起联手打造玫瑰主题的民宿,周边的观光旅游也跟着都发展起来了。”这是让“穷山坳”摆脱贫困的“好出路”,玫瑰姐姐先后走遍全国30多个省份考察和评估玫瑰的品种和种植效益,在她的带领下,当地逐步实现玫瑰产业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农旅文”融合的发展新路径。玫瑰姐姐带着达维镇的百姓将一朵朵铿锵的高原玫瑰绽放在小金县的土地上,在这里,每一朵盛开的玫瑰都是巩固冒水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成果的“致富花”,是带动当地群众百姓端稳乡村旅游的“幸福花”,也成了一个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亮丽窗口。
小水果,大产业,农民的腰包鼓了,日子越来越美好,脸上乐开花。近年来,汶川县、茂县、小金县通过引进新品种,强化果树管理,采用施有机肥等管理措施,大幅提升了青红脆李、甜樱桃和苹果等特色水果的品质。“我家种了700颗青脆李,最近刚刚成熟,好的话,今年能采摘2万多斤。”村民李大娘说。汶川县灞州镇两股齐家庭农场是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主要种植甜樱桃。汶川县灞州镇副镇长赵丰亮说:“两股齐家庭农场甜樱桃品种来自于四川农业大学,是兄弟三人经营,他们自己也有生猪养殖合作社,樱桃都是施有机肥。”“我们现在引进新品种后,甜樱桃的品质很好,今年的果子线上销售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全国各地都有购买的客户。”两股齐家庭农场负责人蒲涛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矮化密植苹果也是近年来阿坝地区主要发展的水果产业,赤不苏村是茂县赤不苏镇的一个村子。一亩地一年流转费高达4000元,听到如此的高价土地流转费用,调研团队感到震惊。通过了解得知,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为农户增收,探索出了“三个一亩”的生产模式,就是把一亩地当作三亩地使用,通过矮化密植苹果、玉米、蔬菜等的套种和间作,种出“一亩稳定粮、一亩高产果、一亩增收菜”。在农忙时节,这样的模式也吸纳村民到地里务工。经过多年探索,赤不苏粮果现代农业园区如今已经是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两股齐家庭农场俯拍 豆浩健摄
扎根乡土,因地制宜。牦牛养殖产业是小金县高半山上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其中“4218”牦牛标准化养殖模式是小金县提出的新养殖模式,“就是先把牦牛在青藏高原牧区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达200kg的时候,转移到半农半牧区,再育肥100天,等到体重增加80kg后就可以出栏啦。”养殖场负责人告诉调研组。“4218”模式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的特性,实现两区生产互动,提高牦牛肉品质和安全性,减少牧区载畜量,增加牦牛附加值,保护生态环境。自2016年实施“4218”标准化模式以来,小金县牦牛养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小金县新桥乡新桥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华谱说:“‘4218’模式是西南民族大学的师生们经过长期试验形成,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且这个模式下生产的牛肉致病微生物污染率远低于全放牧牦牛肉,达到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带动全州5000农户致富。
“来,尝一下我们的松茸,昨晚上山上挖嘞,直接生吃。”在路边卖松茸的大哥热情地给我们推荐自己的松茸。小金县也是全国松茸四大产区之一,小金松茸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小金松茸兴隆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道:“以前的小金松茸大多是外地收购商来低价收购,近年来我们通过当地收购、冷链运输的方式提高了小金松茸的收购价,农户收入提升了许多,这几天每天晚上收购松茸要到晚上4点左右,所有松茸当天用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副特产品附加值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通过新技术的引入真正将农产品的附加值留在了当地,富了农户。
3.民族亲:石榴情里意相通
石榴花开,民族团结一家亲。从农区到牧区、从藏寨到羌乡,阿坝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唱民族团结进步歌,共筑繁荣发展中国梦。
在阿坝州,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桥梁。他们身兼多职,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深入基层,倾听各族群众心声,是他们促进了政策的精准落地,也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南新镇,茂县南新镇的一位羌族干部张敏,就与汉族、藏族同事并肩作战,共同推动乡村振兴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更让不同民族群众的心紧紧相连,她常说:“我们这个寨子特别团结,一家有事,大家都去帮忙。除了有羌族,也有汉族,还有其他的民族,村里一家有事,全村都来帮忙,从来没有发生过邻里不和睦的事情。”这样的实例,在阿坝州比比皆是,基层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正是有了他们团结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心连心”,才能在阿坝大地上建设民族和谐共生的美家园。
“我们真是很‘幸福’,一年可以过两个年。每到羌历年的时候,镇上、村上都会举办民族活动,特别热闹!还会吸引很多游客过来一起体验羌历年。”灞州镇副镇长赵丰亮笑着说。在灞州镇这片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沃土上,羌历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欢歌,它是民族历史长河中一朵璀璨的浪花,映照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每当羌历年之际,热烈洋溢的萨朗锅庄舞就揭开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共融”的绚丽篇章。这个时刻,不仅是羌族人民对祖先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各民族间心灵深处相互理解、尊重与融合的生动体现。而在村寨的每个角落、每户人家的门前高高飘扬的这抹“中国红”,映照着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心向国家、心向党”的深厚家国情怀情谊。
在小金县的街头巷尾,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身着别斯满藏族服饰的男女老少,一位小女孩提着裙边,热情地向调研组展示着自己的衣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条裙子,上面的图案都是我妈妈给我绣的!”别斯满藏族服是这里特有的,作为藏族服饰文化中的瑰宝,它承载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灞州镇副镇长赵丰亮说:“我们当地的税务局就对一家别斯满藏族服饰公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就是希望把这个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可以保护好。”这不仅仅是对企业发展的扶持,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行动。
民族团结进步树 刘小琳摄
团结花开美阿坝,丰收果香满高原。“这是一棵特别的果树!它的名字叫‘民族团结进步树’,这棵树上结着四种不同的水果,也代表着阿坝州藏羌回汉四个民族自古同根,共同成长。”木栏村村支书介绍道。“这棵树象征着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年四季,这棵果树上都挂满沉甸甸的果实,不同品种的果子却在同一棵树上共享阳光雨露,都承载着相同的故事与梦想,共同经历着四季更迭,这份天然的默契与和谐,正是对“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诠释。
“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情里意相通,这不仅是一种各民族相亲相爱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团结奋进力量的凝聚。新时代,阿坝各民族儿女将携手并进,共同守护这片多彩家园。
二、以美为笔
1.党建引领“美”:科学规划新布局
无论走进哪个村,墙上的“微网实格”的展示牌都纷纷映入眼帘,调研组不禁感慨“这真是乡村治理全方位,‘微网实格’零距离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实行“微网实格”制度以来,基层治理取得了极大成效,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坪头村位于茂县凤仪镇,在凤仪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坪头村紧密结合实际,准确落实“全域覆盖、精准管理”规范要求,迅速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将全村细分为53个微网格,11个专属网格。按照“网格长+微网格长+网格员+网格理员”组织架构体系,“一员多格”入格方式,将多组力量注入网格,乡干部“驻”入网格,机关干部“融”入网格,村(社)干部“住”在网格。坪头村党委书记说:“自从实行‘微网实格’制度以来,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牟托村村支书说:“创建五星支部、争做五心好党员真正推动乡村治理的工作,群众打扫自家庭院、村规民约上墙规范、村容村貌整洁一新、户容户貌井然有序、村风民风大大改善,这是对我们村发展旅游极大的支持。”创建五星支部、争做五心好党员一直是牟托村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牟托村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实践、见诸行动。五星支部是标杆也是方向,牟托村立标杆、争先进、创一流,不断加快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鼓励基层党员争做五心好党员,实现对党忠心、不忘初心、出于公心、寡欲清心、工作诚心。
2.产业造就“美”:百姓致富有妙招
孵化乡村“云翅膀”。她曾是年入百万的欧洲金牌导游,为爱嫁入贫困的嘉绒藏区,凭借着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农近2000户,央媒称她为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这是位于夹金山和四姑娘山旅游景区附近的一家民宿的老板娘,大家称她为“嘉绒姐姐阿娟”。2020年,阿娟投资600万率先建成嘉绒倾城民宿,特色的传统藏族建筑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打卡。2021年,阿娟开始带领当地农户合作打造统一风格民宿,如今已经从一开始的9家农户扩大到了4家分店,通过分红的方式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切实的效益。阿娟说:“我以前是一名国际导游,但我被这里深深的吸引了,通过我的知识带动了许多农户致富,这是我很骄傲的成就”。嘉绒姐姐阿娟除了开民宿以外,她还创办了村播学校。她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开村播学校比开民宿还要早,农民到这里学习我不收费,他们学会以后可以自己卖农产品,也可以卖我的农产品,我给他们分红。”村播学校是小金县的农村主播孵化基地,已经为阿坝地区培养了数百名主播,帮助上千名农户脱贫致富、创业增收。汶川县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孵化园是汶川县电商网红直播基地,也是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汶川县培养了众多的乡村主播,打开了汶川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做到了“赋能汶川新农人,孵化带货新势力”。“我们今天来这里培训怎么直播,不要钱,我先学会咋个用那个软件。”参加培训的村民告诉调研组。
钟大伟摄
乘网带农“成达人”。刘平巧是地地道道的茂县南新镇人,与丈夫两人都是小学文化水平,通过参与政府组织的村播培训班学会了村播技能,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电商示范户。“我不会用电脑,第一次培训时老师让打开网页,我不会开电脑,老师教给我以后,我回家反复练习电脑的开关机,整个过程很艰难。”刘平巧说道。如今刘平巧不光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还通过流转土地、聘用村民等方式带动村里其他的农户致富,村民们果子越卖越多,兜里的钱也越赚越多。同时,她也通过抖音平台宣传羌族的民族文化,在刘平巧的视频中她经常身穿当地民族服饰,这富有民族特色的衣服,也称为了独特的“流量密码”。刘平巧丈夫说道:“拍摄视频也是很大的困难,现在我和妻子两个人已经学会了,我们互相拍,我们这里也有直播小妹来我们这里直播。”像刘平巧这样的农民在阿坝地区还有很多,他们搭上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列车,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3.人才绘制“美”:思想引擎全拉满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近年来阿坝州在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把人才引得回、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是“阿坝变美”的关键。新思想、新理念、新发展模式是当地科技人才、大国工匠等带给阿坝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智慧绘制着阿坝的美丽画卷。
新的发展模式,全村联动。“共享农庄的建设为我们村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每年按照比例给村民和我们村集体分红,实打实地让百姓把钱赚到自己的腰包里。”木栏村村支书谈道。走进共享农庄的核心区,眼前展现的是一款以苹果为灵感的全透明星空屋与简约风格的小木屋,推开那扇仿佛连接天地的窗户,触手可及的不仅是那些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的苹果,还有那份久违的亲近自然的感觉。446户村民成了这共享农庄的“股民”,特色农庄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有不少村民借助农庄带动的人气,在附近开起特产超市,有的村民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民宿,搞起旅游接待。”这个共享农庄经济模式既是田园产业体,也是旅游综合体,既开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又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带着新理念,惠及家乡。返乡创业十余年,她见证绿色发展结出旅游“果实”。周春蓉原本是一位在外的普通打工人,但自2008年地震后,她毅然舍弃都市安逸,以满腔热忱投身家乡建设,成为返乡创业的先锋者。“当时觉得家乡受到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作为汶川人肯定不能袖手旁观,所以我就回来了。”周春蓉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她匠心独运,决定依托赵公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交通优势来发展特色民宿,她将传统农家乐蜕变为占地500亩的现代民宿集群——“云里雾里樱花里”,如今已成为赵公村的标杆民宿。每年樱花季,如云似霞的花海吸引数千游客,成为网红打卡胜地,成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跃,促进农村经济华丽转身。“每年她们家的民宿都特别难订,我这是提前两个星期才订上的,就是喜欢这里的环境,想着趁孩子放假带她过来体验一下。”一位住宿的客人说道。岁月悠悠,周春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深刻内涵,她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人才绘制“美”,正是因为这些优秀人才的带头和引领作用,给阿坝人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融合,先富带后富,阿坝才变的越来越美。
金山玫瑰基地 刘小琳摄
三、向美而行
浴火凤凰壮丽重生,新时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阿坝人民怀揣着深厚的感恩之情,正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向光而行,向美而行。但前行的路上仍存在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让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起来?
怎么样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推动基层治理队伍年轻化是一件大事。因为村干部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工作动力直接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干部的待遇一直是基层组织的重要问题,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当村干部,觉得钱太少,养活不了家庭,年轻人也不愿意干。”“乡镇干部基本实现年轻化,但是村一级的干部大多数在45岁以上。”这是调研组在调研过程发现的重要问题。
设立绩效考核制度,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发挥干部带头致富的模范作用。加强激励机制,鼓励村干部在推动集体经济方面的创新和努力,以此来激励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同时,年轻干部通常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培养本地年轻人担任村干部等方式推动基层治理队伍年轻化,先富带后富,为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策的扶持下,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让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起来,村民的日子富起来,笑容甜起来。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让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起来,需智慧引领,勤劳耕耘,共绘乡村振兴的金色画卷。在阿坝的绿水青山间,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产业为引擎,依托高原独特气候,发展藏羌药材种植,让山间野草变成村民手中的“金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古老的村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游客纷至沓来,不仅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推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
深挖当地文化资源,讲好“红色”阿坝故事。阿坝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抗震救灾故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化项目。整合现有资源,充分挖掘阿坝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抗震救灾精神,开发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文化项目,建立红色教育基地、抗震救灾纪念馆等,游客参观学习。积极推动品牌建设,打造阿坝州特色的旅游品牌,如“阿坝红色之旅”“抗震救灾文化之旅”等,通过品牌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同时,将当地的传统农业和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开展农事体验、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动,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丰收,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2.如何让教育之光照亮阿坝大地?
春风化雨,滋养阿坝桃李芬芳。教育改革硕果累累,数据见证辉煌篇章。高原新城中,教学楼巍峨耸立,成为希望之光。学子们在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教育之树根深叶茂。这份进步,让阿坝儿女的教育梦想照进现实,幸福感与获得感日益增强,共绘教育新画卷。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校家社协同育人,共执教育现代化的奋进之笔。
阿坝州的基础教育发展越来越好,一切只为搭建娃娃们能够接触幸福生活的书梯。“我们镇上的学校与成都的名校开展了合作,自从实施‘引智强校’的项目,我们镇上的娃娃就不用往外地跑了,家长也放心多了。”小金县书记说道。阿坝州正建设汶川中学与成都树德中学、马尔康中学与绵阳中学等多家紧密型校联体,“作为学生家长,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娃娃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线上授课的方式能让城里优秀的老师来教课,我心里高兴得很!”一位学生家长说道。阿坝州通过构建智慧校园,探索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发展,形成民族地区区域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样态,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使用名校资源、享受优质教育。如此,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确保每所学校都拥有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培训、引进优秀人才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职普融合,产教融合,因地制宜探索学生多样化成才路径。
阿坝地区已初步构建起层次分明、规模适宜且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独具地方与民族特色,这一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学校到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累计投入资金高达43.9亿元,有力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的光芒终将照亮阿坝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县上的中职学校,每年的初次就业率基本能达95%以上,这也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茂县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道。如此,要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育资源渠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通过这些努力,让阿坝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之光温暖每一颗心灵,照亮阿坝的未来。
3.如何打好人才引育“组合拳”?
在阿坝州,打好人才引育“组合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需以山川之美为引,以政策之暖为育,共绘人才发展新篇章。青年才俊们带着知识与梦想,共同汇聚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为阿坝注入智慧与活力。
招揽和引进外部人才。为了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引才措施,吸引外部人才到乡村工作。制定引才政策,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到乡村工作,包括经济补贴、住房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以降低外部人才的生活成本。建立人才引进平台,与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人才招聘活动,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推介会等形式,寻找合适的专业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为引进的人才能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包括晋升机会、培训机会等,不仅照亮孩子们的前程,更照亮人才成长的道路,让每一份才华都能在阿坝绽放光芒。
阿坝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搭建产学研用平台,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飞跃。当农技专家与农户并肩作战时,他们在田野大地上共绘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当科研团队与企业携手时,他们积极推动了当地的畜牧业转型升级。
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汶川县、茂县和小金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学龄儿童送至都江堰和成都等地上学,难以培养地区人才,由教育带来的各类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因此要加强本地教育和培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提升本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鼓励本地青年参加各类培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经营能力。提供就业和创业支持,为本地人才提供就业和创业支持,包括创业贷款、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等。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支持,帮助本地人才开展创业项目,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如设立优秀人才奖、创新奖等,鼓励本地人才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在外阿坝人返乡创业,既引来“金凤凰”,又育好“土专家”,“科技+教育+人才”共同奏响阿坝人才引育的华美乐章。
4.如何让石榴之花愈开愈艳?
在阿坝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之花犹如雪山之巅绽放的格桑花,绚烂而坚韧,承载着各族儿女共融共生的美好愿景。要让民族团结的石榴之花愈开愈艳,需以心交心,以情融情,共绘和谐新篇章。
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藏族、羌族、回族、汉族携手并进,共同守护绿水青山,以生态旅游为桥梁,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之美。此外,阿坝州还通过举办“藏羌锅庄节”“羌历年”等民族节庆活动,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各族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的活力。节日里,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共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那份跨越民族的深情厚谊,如同岷江之水,源远流长,滋养着民族团结的沃土。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兴共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样越揉越紧,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画卷在川西北高原铺展开来。
教育滋养石榴花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传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彩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民族团结的小小使者。通过教育,种下了理解与尊重的种子,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下一代心中继续绽放,且愈发灿烂。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画面,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见证着各族干部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在阿坝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族群众的血液里。
如此,阿坝州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娇艳,它不仅装点了这片土地,更照亮了各族人民携手共进的道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绽放。
阿坝的“蝶变”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生动窗口,调研团队看到一幅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正在阿坝大地徐徐展开。
阿坝的“蝶变”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典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实现,调研团队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听到了来自阿坝净土乡村的无数“好声音”,饱览到高原深处中国乡村振兴的“好风景”。
阿坝的“蝶变”是中国大地上每一个小村庄的未来,是基层干部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果实。调研团队感受到每一片田野都充满希望,每一个乡村都焕发活力,每一位农民都享有幸福。
中国乡村的每一次跨越,都将化作春风,吹绿世界的田野;每一份耕耘,都将凝聚成光芒,照亮人类的希望之路;每一处变革,都将编织成诗篇,传颂着和美共生的不朽篇章。在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中国乡村的蓬勃发展,将成为引领时代的明灯,照亮世界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共同书写人类乡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