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林芝的云中秘境,会发现有很多奇特的建筑,这些古堡就是其中之一。古堡墙体由片石和木板砌成,中间是空的,没有顶,外形呈十二面,十二棱柱状体,内为八角型,墙体厚约两米。钻进古堡的内部,抬头只见一孔,光线从高处照下,感觉象落进一口深井。古堡内原先有木头搭建的楼层,每层都有射箭的孔和了望孔。如果堵上外门,古堡真是固若金汤,古堡顶层除了了望和防御外,还可以燃起狼烟,作为烽火台。
在秀巴村,有五个这样的古堡,从外面看,星角形的古堡有点像外星造物,所以关于它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意大利学者杜奇在《西藏考古》一书中认为:遍布西藏的各种古堡是吐蕃王朝崩溃后纷乱时期,最强大家族地界的了望台。
这种星角形柱体的古堡大多分布在西藏的工布、泽当和康巴地区,这些都是吐蕃王朝较边缘的地带,是多种势力的冲突带。而工布正是处在拉萨河谷的东大门,所以在西藏的历史上,往往在混乱时期,就会在工布留下痕迹。
林芝地区的朗县一带属于过去的达布地区,是工布的西南入口,也是军事要塞。这里是山南雅砻文化与工布文化的交界处,气候比起工布其它的地区,相对要干旱许多,两侧山上不见了森林,只有泛泛的黄草。1982年,考古学家在朗县列山发现了一片有二百一十多座墓葬的吐蕃时期古墓群。金东乡列山村的老人们认为,列山古墓是鬼屋,因为那里的房子与人世的恰好相反,一层一层向地下深入。
历史学者巴桑旺堆:“我认为这个墓葬,从它的规模来说,西藏整个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墓葬群的规模来说,这是一个最壮观的。”
古墓群就在列山村后不远处,登高望去,整个山谷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封土墓,墓区分东西两区,东区面积最大,东西长12000米,南北宽600米,合计78万平方米。
烈山古墓是一处非王室墓葬,西藏的所有文字中对它都没有记载。从形状看,墓葬主要是梯形的,也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的。有些墓在若干层夯土夯完后夹以石板或圆木隔垫,分为多层,最大的高达14米。1983年,考古学家试着挖开了两座墓,里面有人和马的骨骸,但是仍然搞不清墓葬主人的身份。
巴桑旺堆认为,吐蕃时期,今朗县辖境属钦木家族统治,唯有钦木家族才有势力和财力修建如此壮观的墓葬群。钦木家族与吐蕃王室有着三百多年的联姻关系,这一家族曾经是松赞干布统一政权前“钦木域”邦国的统治者,是一个小王朝。列山古墓反映了一千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对于今天的人们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和衰落有着重要的意义。
巴松措也叫措高湖,因为在它的附近拥有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因此这里被称为工布风情的一个微缩盆景。作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神湖,巴松措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 五日会引来大批虔诚的藏民来转湖。湖中心的小岛叫扎西岛,岛上的措宗工巴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里面供奉着莲花生大师。
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将佛学教义和原始苯教祈神仪式及土风舞相结合,创建了一种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性跳神艺术,之后逐渐形成了以羊皮面具歌舞表演故事的藏戏。至今,巴松措一带的藏戏属于白面具藏戏,是最古老的藏戏。
云中秘境的终极目标,就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由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极其艰险,峡谷核心地段是无人区,因此,大峡谷成为地球上人类难以涉足的神秘禁地之一。
因为水汽通道的作用,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北大门以鲁朗为中心的的林海,形成了全国第二大林区,因此鲁朗也有了东方瑞士之称的美名。在这一带,科学家发现的植物种类达到了3768种,光是杜鹃花一项,就有25个品种。
大峡谷作为西藏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水汽充足。而深切割的大峡谷又造成了地形正负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河谷多重的立体气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百多年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关注,而真正能进入到峡谷腹地的人却寥寥无几。
李渤生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从1982年到1998年,他先后六次进入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直到1998年,他才完成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完全穿越。
1998年,由59名科学工作者、记者和登山队员,组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他们在200余名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民工的协助下,用了37天的时间,徒步行程500多公里,完成了从派乡到墨脱之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核心地段的穿越。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全程追踪拍摄。这一次,李渤生担任了科学考察队第一分队的队长。
早在1987年,李渤生教授、杨逸畴教授和高登义教授联名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大峡谷的文章,文章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做了详尽的描述。
那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对大峡谷经过多次考察之后,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峡谷的旅游资源。
1998年,李渤生教授率领科考队第一分队全程穿越大峡谷,再次精准论证出在中国西藏林芝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