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年轻一代“恐婚”的背后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面对“情人节”档,各路商家早早就开始策划,适时推出各种打折和促销活动,希望抓住洋节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面对悄然兴起的情人节,上一代人或许还在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在一个更加轻松的氛围里,去自由享受爱情的甜蜜。但在这一代许多年轻人的心里,却早已充满着各种对爱情“怕”的情绪。
传统社会里,父母之命也好,私订终身也罢,爱情和婚姻基本都是按既定模式原样复制。偶有“自挂东南枝”的事发生,都能成为千古传奇。面对爱情,青年男女也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时候,但绝不像今天这样,要遭遇“恐婚”、“剩男”、“剩女”、“闪离”这一系列闻所未闻的新问题。
前不久,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百合网联合发布《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在本次调查收集的50384份有效问卷中,有92%的女性选择对方“有稳定收入”为结婚的必要条件,近七成女性选择“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累计近80%的受访单身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
对于坚持爱情至上思想的人来说,这份调查的结果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婚姻有了最低标准,“爱劳动,会生产”早已过时,“一曲花儿定终身”更是不可想象;住房成为基本条件,“月入4000”才有可能打动芳心。虽说物质是爱情的基本条件,但物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冲破世俗与情感的界限,赤裸裸地摆在每一对准备相爱的青年男女面前。
除了物质基础的“没房”,年轻一代对婚姻“怕”的原因还有“高离婚率”、“害怕被束缚”、“逃避家庭责任”等。分析每一个人在面对爱情、婚姻时的困扰,人们会发现,他们的烦恼似乎都产生于个体的性格之中,产生于他们与众不同的条件与追求。或许可以得出结论,对爱情的困扰与他自身有关,与他们个人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关。
实际上,年轻的这一代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经历不过是社会变革的一种“正常”表现罢了。在这场社会变革中,首先是经济的,然后是文化、传统、道德等领域,社会的变革加剧了个人物质和信念的改变,也让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不确定感增强,造成了他们对每一个能带来安全感因素的坚持。
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46.6万对,同比增长11.9%,比GDP还高出两个百分点。即使这样,“家庭”、“健康”和“婚姻”仍是构成中国人幸福的三大支柱。面对涉及每个人幸福的这三大支柱,如何纾解这一代人对爱的“怕”,不仅需要个人看清社会变化的实质,在观念上做好自我调节,恐怕还需要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通过舆论引导和社会工作,重塑引领时代的社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