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治沙,更能致富!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10-21  内容来源: 北京卫视

 

  六月的察右后旗大地,已是满眼绿色,草木苍翠

  近年来,该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工程,使全旗150万亩沙土地重新焕发出绿色生机,生态环境在明显改善的同时,全旗生态建设呈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收的良好局面。 

    措施得力,生态效益凸显。自2000年承担实施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以来,该旗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83.45万亩。为保证这项浩大而又繁杂的工程质量,该旗成立了以政府旗长为组长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严格实行“三专一封闭”制度,确保生态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在工程建设成果管护上,不断加强技术管理,增加科技含量,形成了以森林公安、水政、草原监理为骨干,以乡村护林员为基础,乡镇苏木林工站为纽带的管护网络,全旗有100名干部、7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300多名护林员常年从事林草管护工作。并加强禁牧工作,在农区实行全面禁牧,牧区实行季节性休牧和轮封轮牧。截至目前,全旗北部风蚀沙化区“带网片”相结合的“三纵五横”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基本贯通,南部丘陵滩川区的“两山一滩”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初见成效,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防护体系。全旗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前2.9%提高到10.3%,林草覆盖率由2000年前18%提高到43%,初步控制风浊沙化、水土流失面积200多万亩。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带来了局部小气候的变化。

    鼓励引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现。在全旗人民充分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后,该旗积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充分利用生态建设成果,立草为业,以林草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生态建设见效的种草面积达70万亩,已具备了年产干草1.5亿公斤的能力。六月未,牲畜头数由2000年前的42.5万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85万头(只)。农牧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2005年的2488元,其中来自种草种树养畜和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收入占年人均总收入的70%。特别是在生态治理的北部区域,土牧尔台、当郎忽洞、乌兰哈达等苏木镇,人均林草面积12亩,耕地4亩,农牧业产出与2000年前相比成倍翻番,60%的农牧户牲畜在100头(只)以上,人均20头(只)以上,生态建设实现了由农转牧。同时,生态工程的实施,也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如今在察右后旗马铃薯、玉米两大主栽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0万亩、鲜薯产量达8亿斤,商品率达60%以上。马铃薯良种繁育、规模种植、销售仓储、加工转化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初具规模。全旗粮食产量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不降而增,由1994年前的不足1亿斤提高到2亿多斤。 

    生态建设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将交通不便、生态恶化、人畜饮水困难、偏远的农牧民整村搬迁,迁入到城镇近郊和工业园区附近,开辟主导产业,发展奶牛、肉羊养殖、蔬菜种植和从事三产及劳务输出。移民不仅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也使经济收入成倍翻番,2006年移民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 

    广泛而深入的生态环境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牧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农村牧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同时对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也起到巨大作用,对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鲁楠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