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历史传统文化——药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02-23  内容来源: 人民网

 

    “瑶族药浴”是贵州黔东南从江县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洗浴方式,是在长期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保健方式。

    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缺医少药,加上瑶族同胞一般居住在高坡上,由于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湿度极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千百年来,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同胞,对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藤木感知最为深刻,他们为了生存,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被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在漫长的岁月和长期的劳动中,他们经常采大山之灵草、深山之鲜药加水熬煮,修木桶浸泡洗浴。“瑶族药浴”就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来与山草藤木朝夕相处,经过几千年历史,几十代人的实践与应用,不断完善创新而沿袭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方。“瑶族药浴”的配方传女不传男,且瑶族世代不与外族通婚,所以那神奇的“瑶族药浴”配方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洗药浴既可舒筋活络、消除疲劳、抵御风寒,又可健身洁体、祛风除湿、防病治病,特别是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据初步统计,“瑶族药浴”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

传说

    在西汉时期,瑶族药浴就被当做贡品献给当朝的皇室享用。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入宫时,班婕妤的体质并非很好,痛经时常困扰着她,肤色暗淡,所以当时汉成帝对她并非很热宠。据传:班婕妤自从偶然的机会下使用了神秘供品“瑶族药浴”后,肤色变得白里透红、肤若凝脂、细嫩赋有弹性,体质改观很大,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美貌也迅速传开。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后来汉成帝得知,她是泡了瑶族的药浴而改善了健康,大为开心,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瑶浴应为国人享用》。从此瑶族药浴不但在瑶族流行,在宫廷中也迅速盛传。经历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己成为中华药浴最深具魅力的美容养生之法。

保健作用

    “瑶族药浴”贯穿于从江瑶族同胞生活的始终,瑶村家家户户,煮药洗浴已成为“约定俗成”,先药浴后吃饭是这个民族的良好习惯。按瑶话意思说:人劳动一天,谁都会感到疲劳,不先洗浴驱除疲劳,吃饭不香也不多。药浴健身、防病,因此瑶族同胞男女老少身强体壮,患病极少,长寿者多。妇女从怀孕之日起,每日都要洗药浴,直至产期,这种用于保胎的药草一共6种,都由孕妇自己采摘。更令人惊奇的是,医学称妇女分娩后可洗淋浴,但不得坐浴,以免细菌感染。而瑶族妇女分娩后20分钟,便可坐入浴桶洗浴,这种用于产妇生殖系统保健及加快子宫收缩的药水,共由15种药草配制而成。产妇经过10天的洗浴后,即可进行一些简易的劳动。当新生婴儿呱呱落地后,即可用4--5种药草配制而成熬煮的药水洗浴,可以预防婴儿常见疾病,每天洗1-2次,直至长大成人。当瑶人过世,不论长幼,均用一种药草煮水洗浴净身,方可超渡亡灵。更为惊奇的是,瑶族妇女生孩子都在家中由接生婆接生,且很多瑶族妇女大都生育有几胎,但奇怪的是,这些瑶族妇女却很少患妇科疾病,即使在医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礼仪

    民国《从江县志概况》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劳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箐,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居多。”自古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当地瑶寨通常都建在半山腰里,寨子四周多茂密的森林,常年云雾袅绕,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竹林、茶林和各种树木,每家都用竹筒将山泉引进家中,家中都有杉树加工而成的浴桶。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这是瑶族人民接待嘉宾的最高礼仪。

    在从江瑶寨洗药浴,客人先洗,然后按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次序逐一洗浴。走进瑶寨任何一家,热情的主人除了端上茶水之外,还忙着把刚从山上采来的药草,分别捆成小把放进锅里,升火为客人准备洗瑶浴的药水,等到药草煮沸半小时左右后,水锅里散发出的浓浓的药草香味充满整个房子的时候,热情好客的瑶族妇女会趁热把药水勺入高70cm 、直径60cm左右的大浴桶中,加入适量冷水,请远方的客人一一入桶洗浴。当客人浸泡十多分钟后,药汁慢慢地渗入人体的毛细血管、遍及全身,这时全身会有一种酥麻,又像喝醉酒后的感觉在全身流窜,全身大汗淋漓。浴后全身特别清爽舒畅,精神振奋,四肢有力,浑身上下一身轻松。

    瑶族老人常说:靠山吃山,莫伤其本;靠水吃水,莫损其源;让水常清,让山常绿。因此,瑶族采药一年只采一面山,来年再采另一面山,周而复始,从不过分索取,以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责任编辑: 吴婧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