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中国

杨伟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九大趋势

发布时间: 2014-12-21 11:02:0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任曼瑶  |  责任编辑: 任曼瑶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发表演讲 摄影/中国网 杨佳
 

    中国网12月21日讯 (记者 任曼瑶)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4-2015)”今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此次年会主题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创新”。这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年会。本届年会包括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分论坛的主题分别是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为“十三五”献计献策,与会嘉宾将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思想观点和建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就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逻辑”的九大趋势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曾培炎理事长、朱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我们交流中心的年会,刚才曾培炎理事长和朱之鑫主任都讲的很全面了,我集中讲讲新常态。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是我们国家经济工作当中带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会议,主要是提出了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叫理念还是叫理论还是叫阶段,这个可以再研究,不仅对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更主要的价值在于,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纲领性的价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有一句话“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昨天我在另外一个地方讲的新常态、大逻辑,我从三个方面认识、适应、引领来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也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第一,认识新常态。主要是认识形成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的变化。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九看,从一种比较的分析方法,过去是什么样的,现在变成什么样,未来今后的政策应该是什么样的,每一个都讲的比较清楚。一是消费需求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过去消费是匮乏的,所以消费心理上来讲,你有了我也得有。客观上来看,收入水平既低又平均,你能买得起的时候我也能买得起,也拉不开消费的档次,有几次消费浪潮,大家都清楚。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义叫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特征,现在更多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将来会成为主流,当然也不排斥个别的商品会继续成为具有这样一种特征,特别是从客观上来看,收入拉开差距了,不可能13亿人统统买得起,做不到。要求我们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思路也要与时俱进,今后的政策方向就是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更多的通过供给来创造需求,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需求,靠这样的政策思路更好的发挥消费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当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从投资需求来看,投资一直是拉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现在经历了35年高强度、大规模的建设以后,三大投资领域都出现了减速的趋向,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产业呈现了相对饱和,住房消费热浪到了一个阶段,我们也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住房消费增加了几十倍,现在呈现了投资减速,甚至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基础设施肯定是空间很大的,但是大的基础设施全国性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等等这些即将形成,“十二五”规划就是这么说的,当然有空间,只不过修改规划再扩展。城市地上面貌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动力减弱,增长速度必然会减弱。新的投资机会仍然很大,总书记讲了农村、城市等等各个方面确实有,但是这些新的投资空间,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当中的投资空间,具有一个新重要的共同特点,公共性更强,投资回报率更低。靠过去的卖地,靠贷款修路,这样一种贷款的方式恐怕很难满足新的投资需求。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等等这些投资的机会大量涌现,但是现在投融资的方式,银行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的方式,要求资本市场上市的规定、条件等等,只是适用于传统的简单再生产,要流动资金我给你贷点款,拿厂房抵押,要是扩大生产,我给你投资。特别是资本市场,我们都规定没有三年的盈利是不能够上市的,这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适应新的创新活动的机会是有的,但是我们的投融资方式是不适用的,今后的政策要点是要消除这些投资的障碍,创新投融资的方式,包括公共性更强的基础设施投资从哪里来,创新活动的投资从哪里来,这些都需要改革,需要创新。

    三是从国际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需求增长比较晚,因为是靠负债支撑的,我们国家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再加上我们加入了WTO这样一种制度性的红利,所以出口曾经是拉动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的动能,现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总需求不振,去债务化还在发生,我们国家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很大转换,出口带动增长的拉动力也在减弱。同时过去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诉求,一个是扩大出口,我要国外的市场,二是要资金。现在来看,基金去要国外的市场和开放国内的市场,如果不同步话,带来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大量的贸易顺差也有很多负面效果。国内储蓄率仍然很高,产能和资金都有走出去的愿望和需求,这种情况下现在到了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的走出去,这两者同步发生。所以今后的政策要点在于要继续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低这个比较优势在减弱,但是新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政策取向要促进三大平衡,内需和外需的平衡、进口和出口的平衡,引进资金和对外投资三大平衡,最后要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来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很多领域都是这样,因为消费是排浪式的,所以生产能力马上跟上是不容易的。所以当时扩大投资,扩大产能就能够迅速的形成有效的增长。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超出了需求,甚至有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接近最终的消费风险,当然也有一些产业达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所约束的峰值。房地产当前去库存的压力很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各地规划的新城、新区等等这些总的面积已经相当大。没有完全统计,反正数量相当大。产能过剩必然带来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的同步发生,而且容易形成两者之间的负循环。也就是说产能过剩带来减速,速度下降进一步又加剧了产能过剩。这种情况下今后一方面我们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方面,促进生产相对集中,这是一个方面。同时适应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要支持新的业态,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定制化、分散化、小型化、智能化等等这样一些新的产业组织的模式。过去大的就是好的,刚才曾培炎理事长讲的非常清楚,也许今后小的会成为我们一种新的产业组织的重要模式。

    五是从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来看,我们过去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的优势,同时技术和管理和国外有很大差距,只要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的变成生产力并带来经济增长。但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新生劳动力总量在减少,特别是一般性的技术和国外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能够引进来的技术差不多,都引进过来了。当然有很多技术想要人家也不给,要素、规模,靠规模来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减弱,所以今后要更多的依靠质量,一个是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创新来增加发展的动力,实现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来看,过去在短缺和排浪式消费的情况下,竞争更多的是依靠规模、靠价格,现在竞争正在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这样一种竞争,当然价格竞争仍然很重要,还要看质量和差异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过去因为在不正当的政绩观、唯GDP的指挥棒下,地方政府的竞争主要是比政策、比优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最近几年叫比帽子,看谁戴的帽子多,这样导致了我们国家政策的碎片化和市场的分割化,损害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全社会成本的高起。比较以后会发现我们这方面的成果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物流成本。所以今后要打破地区的封锁和利益的藩篱,统一全国市场,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这样一种市场环境,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七是从资源环境的约束来看,过去相对来看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特别是环境的空间相对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开手脚,不受约束的大开发、快发展。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线。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变化,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推动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现在人民群众需要变了,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我们发展的重点。对北京来讲要问老百姓要什么东西,他说要APEC蓝,跟增加多少GDP没有多少关系,这也是我们中央推进协调京津冀发展的重要出发点,怎么样有更多的APEC蓝。所以今后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有效的约束开发行为,这是四中全会当中提出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这个过程当中会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是从经济风险的积累和化解来看,过去高增长,以及做大产业这样一种结构调整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政府直接配置,或强力干预资源配置,使我们很多领域的风险被掩盖。现在随着增长减速,结构调整的深化,各类风险逐步显性化。中央的总体判断说,风险是总体可控的,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这是首次对外公开讲,我们要化解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今后标本兼治,有些要采用外科手术的办法,有些要靠延迟处理中药的办法,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坚决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

    九是从资源配置的模式和宏观调控的方式来看,过去我们的需求管理方面,当增长出现减速的时候,尤其当时潜在的增长率仍然很高,财政和货币的空间比较大,产能过剩,当时并不是十分突出,所以当初采取增发货币,增加债务、扩大投资等等这些刺激需求的办法,很快就能收到稳增长的成效,这是我们过去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个主要办法。当时都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现在尽管增长也在减速,但是上述条件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不是没有了,但是条件变化了。比如财政和货币的空间不像原来那么大,不可能放开手脚去刺激了,所以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这是从需求管理来看。从供给管理来看,过去我们很容易看清楚自己某一个产业和国外该产业的差距,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采取对特定产业扶持这样一种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起到支持这些产业尽快成长的作用。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了,产业的分工转化为产业链条的分工,我们要占领微笑曲线两头的高端,但只靠差异化的政策不是那么灵光了,甚至效果大大折扣。所以今后区域管理方面我们要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变化,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在供给管理当中既要全面化解过剩产能,同时也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有一个任务,是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和过去的讲法不同,并不是直接指出有多少个新的增长点,而是讲靠什么样的机制和办法去发现,为什么叫发现,市场要活,要靠市场来发现,创新要实,让我们的创新不要拿到专利就束之高阁,而要给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当然实现这两点关键是政策要宽。

    以上九个趋势性的变化,我认为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种直观表现,我们可以看得见、摸的着,一个一个去理可以看的出来,从三大需求,后面四个供给等等。同时也是新常态形成的一个内在的动因,恰恰是因为这些趋势性的变化,所以使我们带来这样一个新的常态。需要认识的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一种结果,是35年来经济发展不断成长,从量的积累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就进入到新的常态。新常态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这样一个阶段在演进。新常态大逻辑,这就是第一个。

    第二,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前面是九个趋势性的变化,带来新常态,总体来看有四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增速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有一些争议,后来又叫“正从”,并没有说现在就已经是这样。从发展方式来看,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实现了,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来转变。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现在恰恰是因为青黄不接,传统的在减速,新的点还没有形成,所以速度下降。从微观主体来看,市场、企业和政府,我们的政策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社会治理及政绩评价各个方面,产业的发展、区域的协调、城镇化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建设,都要适应增长减速、结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增长动力转化,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也是新常态大逻辑。

    第三,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和八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讲完了新常态分析完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来引领新常态,具体而言,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八个更加注重,一是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不能为了速度而推动发展,人民需要什么就应该发展什么;二是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不能不顾市场需求和消费的变化再进行盲目扩大产能招商引资等等过去的做法;三是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和市场预期,因为市场有自身的规律,不能逆市场和社会预期而动,要顺应市场的心态来进行调控;四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环境,所以必须给创新者、创业者以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当然这是最大的激励;五是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因为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企业家也是重要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有效组织者,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发明家,更需要有一大批拥有职业精神的企业家;六是更加注重加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我们必须要有一支创新意识非常强的人才队伍;七是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的前行;八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也是新常态,大逻辑。

    关于明年的经济工作朱主任讲的非常全面,我就不再讲了,我就是重点讲讲新常态的问题,讲的不对的地方供大家参考,谢谢!

责任编辑: 任曼瑶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