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李晓林委员:建议将“地中海贫血”患者救助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发布时间: 2016-05-10 11:06:40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刘璟  |  责任编辑: 刘璟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5日讯(记者 郝红波 专栏)“建议将地贫患者救助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政府与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对地贫患者进行精准识别和救助资源瞄准,兜住地贫医疗救助底线。”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中国经济网记者 郝红波 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重型和中间型地贫患者30万人,地贫基因携带者高达3000万人。若夫妻双方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后代就有1/4的概率是重型地贫患者,1/2的概率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地贫治疗有两种选择,一是输血替代治疗,即终生输血和使用去铁剂,年均治疗费用高达10万元;二是移植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移植),平均医疗费用40万元左右。
李晓林委员表示,“由于无钱医治,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甚至有部分家庭因医治绝望而将患儿遗弃街头、杀害等恶性事件。地贫患儿的出现,降低了我国人口素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容易导致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和谐。”
李晓林委员指出,自2012年国家卫计委开展“地中海贫血防控试点”以来,我国在地贫防治领域已取得巨大成果,但仍存在地贫患者家庭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地贫治疗费报销比例较低的问题。
李晓林委员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地贫患者家庭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高风险群体,“如果地贫患者家庭不能脱贫,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会成为一句空话”。李晓林委员建议将地贫患者救助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政府与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对地贫患者进行精准识别和救助资源瞄准,兜住地贫医疗救助底线。具体建议如下:第一、调整民政医疗救助政策,将地贫灾难性医疗支出家庭作为大病救助对象。第二、开设绿色通道,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第三、加大政府购买大病救助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组织提供救助服务。
李晓林,生于1955年,博士学位,民建中央常委、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发起人并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会主席。

 

责任编辑: 刘璟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