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贵州息烽:红色经典与非遗文化交相辉映

发布时间: 2017-09-18 16:46:22  |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 方永磊  |  责任编辑: 郜玉至

芦笙悠扬,轻歌曼舞。在贵州多彩文化创意园的广场上,来自息烽县身着民族节日盛装的的姑娘小伙们踏歌而来。9月16日,“2017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如期上演,息烽县以“红色经典·温泉息烽”为主题,为市民演绎了极具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盛宴。

红色经典 魅力息烽

息烽是贵阳市辖县,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大部为低中山丘陵地,息烽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丹霞地貌特征明显,山、水、林、泉、洞等各种景观齐备,有"天下第一神汤"的息烽温泉,有"南来佛教第一山"的西望山,有溶洞群,还有深山湖泊青山湖、温泉天台原始丛林、团圆山"陨石坑"等。息烽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总人口约30余万,分布着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回族、满族、壮族、水族等24个少数民族,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兼有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乡土文化。独特的芦笙歌舞、婚嫁礼俗、迎宾方式、民族服饰、民居等,成为息烽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同时,息烽境内的红色文化也十分丰富,除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外,还有红军南渡乌江遗址和九庄红军烈士陵园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在非遗展演现场,两名演员以外地游客的视角对息烽的民族文化展开了探寻之旅。演出以青山苗族刺绣、苗族芦笙舞、流长阳戏、息烽花灯、红色文化、温泉文化、西山虫茶等为素材,组织编排的8个节目陆续登场,充分展示了息烽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息烽温泉。《欢乐苗家》中,完美的苗族刺绣吸引了游客们的眼光,《苗音情深》《山茶神韵》《三圣登殿》《沐芳清泉》让游客体验到息烽的非遗文化以及蓬勃的活力。非遗展演以《秀美息烽》的歌曲串烧结束,让现场观众不仅了解了息烽不一样的温泉特色和红色经典,还感受到了现代息烽人洋溢的热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息烽“阳戏”传唱300年

“息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以流长阳戏最为有特色,流长阳戏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 可以说,在息烽看阳戏、演阳戏已经称为老百姓的生活常态。”息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福燕告诉记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流长阳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明代从四川灌县传入息烽的古老戏种,题材一般是通过“酬神还愿”达到“请神还愿”目的,具有传承久远、幽默风趣等特点,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我们黄氏家族学阳戏已经有333年的历史了,到我这已经是第10代传承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晓亮说道。据他介绍,流长阳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分正坛和耍坛共64场,唱腔则有13种。主要用于祝寿、迎娶、祈,福等场合。

“都是搭台演出,演员要开脸(用颜料在脸上涂画)。开脸和勾愿(还愿)都是我们黄家的独门绝技,向来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说到流长阳戏的特点时,黄晓亮充满了自豪,“但是现在对这个有兴趣、想学习的人不多了,我们不得不打破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规矩。”在他看来,流长阳戏的传授规矩可以破,但是流长阳戏绝对不能失传。目前,流长阳戏的传授方式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种,“我们是有书本记载的,并且书本记载的居多。但是我们的唱词不是纯正的苗语,还带有一些川剧的发音,这只能是师傅给徒弟一遍遍地唱,才能教懂的。”

青苗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服饰是民族的外在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且集历史、自然、神话传说,以及美学于一炉,是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在非遗展示专区,记者看到一群身着青色服饰的苗家妇女正细致地做着刺绣活儿,原来他们是苗族的支系——青苗,他们是息烽县最具特色的民族,其服饰颜色尚青,多姿多彩,未婚、已婚未生育和已婚生育子女的女子服饰各有不同。皆采用传统手工刺绣制作而成。

一套精美的苗族服饰,往往要倾注一个苗家女数年的心血才能完成,可以说一套盛装,就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

据绣娘冗太先介绍,当地妇女几乎都会苗族刺绣这门手艺,至今还保留着女儿缝制嫁衣的习俗。“一件嫁衣从刺绣衣物各部件到缝制至少要两年时间,出嫁时,新媳妇如果不会刺绣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苗族服饰图案多取材环境、地理、神话传说,以及大自然中的花、鸟、鱼、兽等。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其构图多采用高度图案化,讲究对称之美。

“苗族的绣娘都不用画草图,熟练地穿针引线,苗族的民族记忆就赫然显现在靛蓝色的粗布上。技艺主要靠绣娘代代口口相传,每个人把多生活和自然理解,用针线刻画在布匹上,不管是狮子绣球,还是龙凤成祥,都有独特的抽象美。可以说每一件苗绣都是孤品!”看到记者对苗绣的浓厚兴趣,做盆景造型设计的市民王先生俨然一位非遗文化专家,热心地对记者讲解,“除了构图的抽象美,苗族服饰在制作上广泛应用了飞针、跳针、梭花、堆花、背针、蜡染、数纱织花、插花等工艺,使用画面层次丰富,形态更为逼真。”

责任编辑: 郜玉至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