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侗歌声声诉情浓

发布时间: 2017-09-18 16:48:37  |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 方永磊  |  责任编辑: 郜玉至

侗族爱唱歌,从古至今在生活中处处用歌、时时唱歌,以歌叙事、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警世,以至于“饭养身、歌养心”成为侗族的行为准则。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渊源流传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作为侗族人代代相传唱的一种歌曲形式,侗族大歌凝聚了侗族人特有的音乐审美,生活趣味和社交礼仪,同时也承载着侗族对于先辈历史的记忆。

侗族大歌为多人分声部无伴奏大合唱,演唱者都是未经专业训练的当地民众,凭着天生对音乐的敏感和满含生活的各种情感来表演。数十人的合唱,可将高音部、低音部、混声、和声、轮唱、花腔等等唱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侗族大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侗族人对自己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在肇兴,你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会唱歌。”家住九龙村的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说,“侗族大歌是无伴奏的合唱,但歌唱者们不需凭借任何乐器定调,一张口就必然在适合的调上,所以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合唱成为可能。”

吴品仙老人是目前黎平县唯一一位侗族大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她5岁便开始跟着妈妈和奶奶学习唱侗歌。1959年,中央民族歌舞团在贵州招收了5名学生,年仅13岁吴品仙凭着自己的才华成功入选,毕业后,吴品仙回到家乡,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剧团当了7年侗歌演员。

今年已经73岁的吴品仙老人告诉记者,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够通过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侗歌的歌词大多是在歌颂自然、劳动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在肇兴侗寨,记者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晚上8点,夜幕里的侗寨小广场热闹非凡,黎平县精心打造的侗族音画歌舞《醉美肇兴》在星空下上演。作为肇兴闪亮的文化名片,《醉美肇兴》主要以侗戏、侗族大歌、小歌、琵琶歌元素为创作基础,将原生态歌舞与现代音乐相融合,通过舞台手段展示侗族风俗节日,展现一幅丰富多彩而又不失韵味的侗族音画歌舞画卷,从而表达侗家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善良淳朴的真挚情感。

侗家的姑娘小伙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表演他们引以为豪的侗族大歌。一人领唱,其余人和声,在没有人指挥的情况下,各个声部有条不紊地配合着。歌声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悠扬婉转。即使听不懂歌词的意思,通过侗族姑娘们曼妙的舞姿,小伙子们浑厚的歌声,记者也能感受到侗族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

“带着感情把歌曲唱出来,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艺术。” 吴品仙对记者说,“侗族大歌发展到现在有所变化,以前的曲子我们一唱就是一两个小时。我的脑子里能唱一两个小时的侗族大歌歌词大概有二三百首,主要内容是讲侗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但是现在搬上舞台以后表演时间就要缩短,歌词也会有所改变,也会添加歌颂新时代的内容进来。”

“这些年政府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推广力度很大,不仅把它搬上了舞台,还把它送进了小学的音乐课堂。”在吴品仙看来,作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这些年有了很大改观。“过去跟我学习的学生大多是中老年人,随着国家保护非遗政策的落实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来学习侗歌,传承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 郜玉至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