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丹寨苗族蜡染:走出深山的千年史诗

发布时间: 2017-09-20 16:28:27  |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 方永磊  |  责任编辑: 郜玉至

铜刀作笔,蜂蜡为墨。身着民族服装的苗族妇女手执铜质蜡刀,在素色的手织布上信手拈来。花鸟鱼虫和龙风水波经过她们妙手的点染、精巧的搭配,便跃然显现成型,宛如一幅幅静静流淌的水墨画。这就是“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在贵州丹寨见到的苗族蜡染。

时光流年里的“蓝花叙事”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绘花于布,而后染之,去蜡则见花”的蜡缬,蜡缬即蜡染,也就是在布料上,以蜡作为防染剂作画,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白花。

蜡染曾是中国古代染缬工艺三种基本类型之一,在唐朝时,蜡染成为盛行的装饰纺织品,并沿着中西贸易古道“丝绸之路”远销欧亚。后来,随着中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兴工业日益替代了手工操作,蜡染工艺在许多地方相继失传。而西南部的贵州省地处边远山区,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而且由于当地可用于蜡染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才使得这一珍贵的手工艺术得以流传至今。

丹寨蜡染独成一体,苗族妇女把蜂蜡融化,用铜质蜡刀蘸在纯棉白布上作画。再用山野中采撷的蓝靛,配以石灰、酒,“养”好染料,选定龙、虎等老祖宗规定的日子,放入染缸中浸染,留白处呈蓝色,画花处蜂蜡在热水中脱去,留下白花。从古至今,丹寨人把对生活的所有的美好想象、所有理想都寄托和染在这块蓝白相间的布匹之间。蓝布和白花沉淀出时光中的美, 犹如一朵开永远绽放的幸福之花,凝固在时光之中。

“蜡染图案以太阳、神鸟、窝妥和苗族图腾为主。这些图案都是苗族人民自己想的,没有专门的书也没有专门的图案,单就鱼和鸟就可以画出几百种图案来。”丹寨蜡染基地培训课堂的韦琴老师告诉记者,苗族妇女在蜡染中会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自己,几乎画出的每一个作品,是和神话故事相关的。“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我们的思想会被更多人懂得。”

丹寨历代苗族妇女就是这样口传身教,用手上的记忆拼接人类历史的时光片断中,如史诗般记录着苗族的迁徙和各种古老传说,还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向世人表述曾经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世界。也正因为苗族这种对于神圣仪式和祖先崇拜下的族群自觉行为和文化坚守,丹寨蜡染的技艺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登上现代舞台的蓝白艺术

和所有的非遗项目一样,如何将传统的手工艺与当今时代的需求结合,衍生新的生命力?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谈发展? 蜡染技艺的传承,对于蜡染之乡丹寨来说是也是一项重大课题。

实际上,自从2006年丹寨蜡染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丹寨县政府除了加大对技艺的保护传承培训,还将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时尚文化融合发展,不断推动苗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的接轨。

“国际时尚界有很多元素都来自贵州的民族服饰。”丹寨县委宣传部彭瑶告诉记者,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丹寨蜡染在产品开发、销售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得蜡染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显示了光明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太精彩了!这些传统工艺延续下来,真的是不得了。”来自山东济南的游客赵青赞不绝口,“丹寨蜡染有一种生活上华贵的姿态,花纹和构图都显得贵气十足,这种姿态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这让我很感动,所以买了很多工艺品带回家。”

为了让蜡染技艺走出穷山僻壤的封闭的山寨,走进美术研究的艺术殿堂,丹寨县曾多次到国内外大城市进行巡展,向社会各界展示藏在大山深处的古老绝技。就在9月14日“2017北京国际文创产品交易会”上,还通过“艺+遗”,鼓励非遗传承人与时尚新锐设计师跨界合作。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丹寨相继有王阿勇、杨芳等民间蜡染艺人应邀携作品到美国、法国、香港等地展出,受到了国际上专家学者的一致称赞。其中,王阿勇曾经两次到美国白宫进行蜡染表演,她还应邀到当时的里根总统家中赴宴,其多幅作品被白宫收藏,被誉为“东方第一染”。

土生土长的丹寨人,也许祖祖辈辈都没有想过,他们的蜡染技艺正源源不断地飘洋过海,走到大洋彼岸。

责任编辑: 郜玉至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