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寒冬雪后的故宫,美的惊艳,却也是冷的彻骨。据史料分析,明清时中国经历过一段极寒气候,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
故宫,这座经过600多年历史冲刷的宫殿,是如何温暖的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的呢?
今天我们游览故宫,会发现一些殿堂中都设有套间暖阁。比如养心殿的东暖阁,是历代皇帝在新年举行开笔仪式的地方。为何叫暖阁呢?这就是皇宫里取暖的奥妙了——火地取暖。宫人们在室内地面之下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的烟道。在室外的地炕口内烧火,用烧炭所产生的热气来烘暖地面,热气由下向上徐徐上升,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房间,产生热循环,室内温度上升,达到御寒的目的。由于灶口、排烟道均在室外,可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安全卫生同时也更实用。
据考古研究考证,这种火地取暖的技术在中国已存在逾千年的历史。至明清两代,其材料、方式、制度都已非常完善,设有专门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在今年9月,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进行大修,挖开殿内地砖,一套完整又复杂的“地暖”系统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人惊叹。
除了“地暖”,室内还有炭盆。铜质、掐丝珐琅熏炉更显高贵。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盆中,盆上加罩,镂空花纹,既美观又便于热量发散。当然,炭盆最大的弊端在于,炭火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中毒或是火灾。因此,宫廷再使用炭盆时都是万分小心,有专人负责。
其次,取暖用的小物件也是不可或缺的,手炉脚炉精致小巧,使用的同时也是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手炉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多用漆器、铜器、珐琅等材质制作和装饰,造型多变、花纹考究。内胆为铜制,以备燃碳。口沿上设镂空盖通风换气。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手炉暖而不烫。炉内选用“红螺炭”坚硬耐烧,无烟无味,专供宫廷使用。
有了这些保暖举措,居住在宫中的皇帝及嫔妃们想必可以温暖过冬了。
故宫历经600年的风风雨雨,一砖一瓦皆有来历,一宫一阙都是古人智慧的凝结,值得后人继续探究及挖掘。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制片人:杨 丹
主 编:宋若冰
编 导:刘璟 吴婧 白玥 孙磊 高志伟 佟明月
出 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