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2-03-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瑞芳 | 责任编辑:王瑞芳

气象高质量发展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2月28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2021年至2035年气象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中长期气象科技发展的基本依据。


到2035年,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谋划的出发开启点是什么,将聚焦哪些“卡脖子”问题、在哪些重点方向和任务上攻关,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最大程度释放气象科技创新力量,如何统筹布局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接受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进行权威解读。


自立自强 | 紧紧围绕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气象强国建设目标


问:作为中长期气象科技发展的基本依据,《规划》对2021—2035年气象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擘画路线,其核心思路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编制了该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气象强国建设目标,以加快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战略方向,聚焦气象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抓住事关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出战略举措,提出强化气象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重要任务,体现了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


《规划》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按照全链条、一体化布局思路,系统谋划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汇聚优势力量构建气象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问: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目前基础如何,又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挑战?


答:气象事业的基础属性表明了气象事业发展必须要把握时代需求、紧跟科技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事业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步伐和世界气象科技发展趋势,形成了由气象部门和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军队、相关行业、企业等构成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基本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跻身国际前列,第二代气象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由跟跑发展到跟跑和并跑并存、部分领域领跑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为气象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气象科技创新既面临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主线框架 | 聚焦气象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问:《规划》确定9个重点领域46个优先方向,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技支撑能力,这些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的确定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气象工作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大的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要有能胜任时代发展的更高质量和更加全面的气象服务和保障能力。对标气象工作的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对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规划》在分析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差距和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目标,以发展数值模式为核心,以传统气象数据及非传统数据的采集、同化、应用,计算能力提升,发展、完善地球系统模式为主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技支撑能力。


围绕监测精密,着力加强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数据分析技术研发。围绕预报精准,着力开展天气气候机理研究与科学试验,发展地球系统模式、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围绕服务精细,着力提升气象服务技术、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技术、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气象保障技术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由此,《规划》确定了9个重点领域46个优先方向。


问:在新技术体系框架下构建气象事业新格局,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答: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天花板”,强化协同创新,拓展发展空间。新时期气象科技发展,要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体系框架下构建气象事业新格局。按照新业态数据、算力、算法的格局谋划气象科技中长期发展。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从这四方面科学谋划气象科技发展——


基于大数据理念,着眼于地球系统框架下的基础观测数据获取、完备和积累,实施气象大数据科学工程。


着眼于大数据传输、存储、质量控制和管理,提升数字气象智能化水平,以超级计算能力提升和数据处理软硬件支撑为核心,实施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以改进完善数值模式系统本身为核心,以研究多源、多种、无序数据的融合分析、资料同化方法和地球系统模式的系统理论、数值计算方案为主要内容,充分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施地球系统模式工程。


围绕数据安全可控,观测装备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实施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


布局落子 | 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问:《规划》对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布局加强协同创新,有哪些重点考虑?


答:进入新阶段,气象科技创新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划》强调,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布局,提升创新主体能力,就是要加强各主体间的协作,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第一,要推进气象科研院所建设。开展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现代科研院所改革;构建国家、区域和省级统筹布局、一体化发展的气象科研院所体系;以国家级科研院所为龙头,统筹气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核心和前沿技术攻关;做强国家级科研院所学科。


第二,要完善业务服务领域的研发布局。依托业务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创新研发实体;加强专业气象服务的科学研究,组建新型研发实体。


第三,要加强行业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气象基础研究和重大前沿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气象科技企业,构建有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


问:《规划》未来在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以汇聚各方力量的思路和重点是什么?


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为着力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象大科学中心和基地。《规划》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气象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促进各类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创新链各环节的对接融通,聚集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引领作用、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问:《规划》整体时间线比较长,在推进落地方面,重点有哪些保障机制和举措?


答:《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改革力度和试点示范、加强多元投入和资金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举措,将为科技创新铺就更为坚实的发展轨道,营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生态。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气象科技创新的领导,推进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是建立鼓励创新的导向机制,进一步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是以重大改革举措激励创新、促进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时总结提炼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四是加大气象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到2025年,科技研发经费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再翻一番。






一图读懂《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客户端中查看手机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