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基金联合基金实现“三城一区”全覆盖
中国网讯 (记者 王瑞芳)2023年7月26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昌平区人民政府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共同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昌平创新联合基金”(以下简称“昌平联合基金”)。昌平联合基金的设立,标志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进一步拓展,实现“三城一区”全覆盖。同时,昌平联合基金的设立使市自然科学基金外部投入年度经费规模达到3.36亿元,占2023年市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总规模比例首次达到50%。
本次签约的昌平联合基金,首期合作期为2023年至2027年,经费规模为每年5000万元。参与该基金出资的有百济神州、万泰生物、爱康宜诚、爱美客、天新福、芯可鉴6家企业,他们均为昌平区具有优势的医药健康、先进能源等领域的代表企业。围绕昌平区主导产业技术需求,昌平联合基金将充分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昌平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投入占比较低。市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北京地区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在对接科研人才和资源方面,具有触角广泛、沟通路径短等优势。联合基金的出现则拓展了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企业出题、科研人员解题”的模式,能协助企业快速确认相关领域的优势团队及新技术、新方法,将基础研究与区域产业技术升级、企业布局前沿技术建立起紧密链接。
近年来,市自然科学基金积极探索与各区、企业联合,形成了“国基金-市基金-区政府”“市基金-区政府-企业”“市基金-公益基金会”等联合基金合作模式,联合基金已成为市自然科学基金对接产业需求、统筹区域优势资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市自然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北京)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创新要素在怀柔区聚集,助力怀柔大科学装置和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小米创新联合基金开创了公益基金会向自然科学基金捐赠的先河,设立1年来,已围绕柔性电子皮肤等前沿方向布局35个项目;海淀联合基金有效强化了海淀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其中支持北京邮电大学许晓东教授研发的5G超密集异构组网技术,应用至合作方佰才邦公司基站产品中,相关产品已出口到多个国家,产值超过1亿元;支持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副院长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豫教授团队优化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系统,实现从复杂骨折闭合复位到微创固定全流程的智能化手术操作,相关技术转化成立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联合基金合作方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万天使轮投资。
随着联合基金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出台以后,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的热情逐渐高涨。2016年,本市仅有2家企业与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企业年出资额合计540万;今年共有1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家基金会参与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工作,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投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年度经费规模翻了近20倍。2023年,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预计将资助400多个项目,引导4000多位科研人员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攻关。
市自然科学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基金的设立,带动了企业从基础研究的“局外人”转变为“出题人”,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小杠杆撬动大收益。后续,市自然科学基金将充分发挥联合基金纽带作用,搭建好科学界和产业界的桥梁,进一步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为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