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洵(左)术后查房
几天前,一场“无痕”手术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悄然完成!23岁的刘慈(化名)接受了该院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术。这种能在完成任务后自行分解的装置,实现了“植入无残留,补心不留痕”,也为无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心脏深处的“隐性裂缝”
对于多数人来说,卵圆孔未闭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在刘慈的生活中,这一“隐性裂缝”正影响着她的健康。
最初,头晕并未引起她的注意,直到症状加重,她才来到医院。检查结果揭示了原因:她的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存在分流,导致血液逆向流动。这种异常导致大脑供氧不畅,也可能成为发生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等健康问题的根源。
她需要做封堵手术,这一点不难确定。传统方法多使用镍钛合金封堵伞,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出现,成为刘慈和手术团队的另一种选择。
一场紧凑精准的“无形之战”
主刀医生是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特聘专家王胜洵。
手术中,医护团队通过微创方式,将封堵器缓缓引导至刘慈的心脏内部,沿着导管抵达目标位置。整个过程都在影像引导下进行,封堵器最终停在卵圆孔位置。这一小小的装置将临时承担桥梁作用,引导刘慈心脏组织自行封堵裂隙,直至最终痊愈。封堵器定位后,仪器显示装置稳固,手术圆满完成。次日,刘慈的头晕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
王胜洵介绍,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封堵任务,更在于实现了消除未来健康隐患的真正“无痕”。这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装置能引导心脏自体组织修复,且它在完成封堵任务后,会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被身体代谢排出,不会对患者未来的生活构成限制。它能适应核磁共振等强磁场检查,无需担心植入装置对检查结果的干扰。同时,心脏内再生的弹性组织不仅减少了并发症的风险,也为未来的医疗干预提供了更灵活的空间。患者可以安心接受其他介入治疗,这种“无残留”的优势意味着治疗与恢复的无缝对接。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全球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王胜洵带领团队始终致力于探索创新治疗方式。
“为每一位患者找到更安全、更适合的治疗方式,始终是我们的目标。”王胜洵表示,此次手术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与患者需求的对话:如何通过科学手段为患者提供最优选择?如何在治疗效果和未来健康之间找到平衡?这项技术的应用,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实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