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骤降、天气干燥、饮食不节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随着气温降低,人体血管会自然收缩、痉挛,导致心血管供血不足、血压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冬季空气通常比较干燥,血液粘稠度相对增高,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此外,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食物来抵御寒冷,可能会引发血脂升高、动脉硬化等问题。
研究表明,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2%。那该如何科学预防呢?
1、驱寒保暖:《黄帝内经》提到的“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是一种智慧的养生法则,旨在减少体内热量的消耗。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室内外温差较大,到室外活动时要戴帽子和围巾,抵御外部风寒入侵。
2、适当锻炼:很多老年人都有晨练的习惯。到了冬季,活动时间应推迟到太阳出来、气温回升之后;锻炼前,喝一杯温开水,先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小幅度的动作,热身之后再到户外;户外运动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进行剧烈运动,不宜大汗淋漓。
3、合理饮食:在初冬季节,应该注重饮食的调整。尽量少吃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此外,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
4、良好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保持血管的弹性。要尽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5、戒烟限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量饮酒会干扰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大家要积极戒烟限酒,共同维护心血管健康。
6、心态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对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大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7、定期检查: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也是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应遵医嘱科学用药,定期监测血压,并按时复诊,身体出现任何不适要第一时间就医。
健康小贴士:只有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点滴,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打赢心血管健康保卫战!
(供稿: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 作者: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