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九层妖楼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2-02

 
 
【导语】考古学家称它为“血渭一号大墓”,民间却管它叫“九层妖楼”。它曾在小说中被描写为堆满干枯骨骸、由带火的瓢虫守卫的“金字塔”,也曾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汉墓、吐蕃墓。青海省都兰县,神秘大墓在今天如何自处?
 
    离“那边”越近,周安的话中就越多一丝神秘感。
车窗右边,一夜急雨后的察汗乌苏河已经涨了很多,急速奔流的河水浑浊不堪。周安说,河里本来有很多鱼,后来被人捕光了,只在寺院前面的河水里还有,因为僧人不杀生,鱼们就聚集到了这里。为了增强真实性,他特意提到,有人偷偷跑来寺庙前捕鱼,结果被寺僧乱棍打走。
周安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座小寺庙在车窗左边一闪而过。

荒凉广阔的柴达木盆地上,察汗乌苏不过是一条窄而细的小河,它从海拔5092米的鄂拉山口出发,一路向东北穿越123公里,最终汇入柴达木河。这条四季冰凉的河竟被人们称为“热水”。
越野车沿着河南岸艰难行驶,一路所见,无非童山秃岭和沙砾地上一团团倔强的骆驼刺。这片土地如此干渴,还不到中午,地面上已经看不到昨夜雨水的痕迹。当地人喜欢用带着自嘲的语气念两句民谣:“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青海好,青海的姑娘不洗澡。”周安也这么说,但他卖了个关子:“这些山现在光秃秃的的,过去却生长着茂密的树林,到了那边你们就知道了。”
周安所说的“那边”,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代,但我却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因为在我的故乡中原一带,人们出于避讳,常把亡人所去之地说成“那边”。此刻,周安随口说出的“那边”,被我毫无障碍地与墓地甚至阴间联系了起来。
    在令人昏昏欲睡的荒凉中,越野车终于加速越过了一个山口。
    一片广阔的谷地顿时出现在视野中。“那边”到了。
 
【小标题】巨大的墓群
【抽言】它由数千根巨大柏木搭建而成,‘金’字形塔身共计九层,每一层都堆满了干枯的骨骸,每块木头上都刻满了藏族的秘文,而守卫这座木塔的,是一些带火的透明瓢虫。
察汗乌苏河畔,我们的目的地正是“那边”的一片巨大墓地——热水古墓群。
在青海省会西宁,青海省考古所所长许新国先生曾向我详细描述这个地方:“那里到处都是古墓葬,一座座圆形的坟堆散布在山脚和两山之间……”但它的模样,我始终无从想象。
当越野车冲过山口,视野所及,便是属于都兰县热水乡扎马日村的“血渭草原”。
这片名称奇特的高原草场,曾经无数次在我脑海中闪现出血淋淋的模样,到处充斥着诡异的氛围和杀气,就像玄幻小说们热衷描写的那样。然而此刻,它是如此安静、广阔,空无人迹。8月间,牧草渐枯,在惨淡阳光的照射下,更显苍白;巨大的云朵被高处的风推着,涌向更远的西边,那里群山起伏,一派清冷的暗蓝色,茫茫无边际……
我盯着远处看了许久,感觉视线都快被吸走了,此时周安忽然说道:“看那边。”
沿着周安手指的方向,察汗乌苏河北岸,蜿蜒如龙的巨大山体南面,一座高大的古墓令人猝不及防地出现,俨然一座金字塔。它默然矗立,似乎和背后的山体紧密联系在一起,颜色也与周围环境无别,但在这如亘古洪荒般的血渭草原上,却显得十分突兀。
那就是“九层妖楼”。

这个诡异的名称出自当地藏人之口,他们认为这座巨型古墓中隐藏着妖魔。至于是什么妖魔,没有人知道。他们更不知道,这座妖魔守卫的巨型墓葬中,沉睡着一个什么样的人。
天下霸唱在他的小说《鬼吹灯》中,曾经写到过一座隐藏在地底的“九层妖楼”,它由数千根巨大柏木搭建而成,“金”字形塔身共计九层,每一层都堆满了干枯的骨骸,每块木头上都刻满了藏族的秘文,而守卫这座木塔的,是一些带火的透明瓢虫。不仅如此,小说还借用其中人物尕娃之口,说到尕娃的老家血渭,“也有一座和这座九层妖楼完全一样的遗迹,相传这种‘九层妖楼’是古代魔国历代君王一族陵寝的墓葬形式。魔国灭亡的时候,那座墓已被英雄格萨尔王摧毁,在藏地高原只剩下一堆烂木头架子,以及牧民口中传承下来的叙事诗歌,在世世代代歌颂着格萨尔王像太阳一般无与伦比的功勋”。
显然,小说中的“九层妖楼”就是以血渭草原上的这座巨大古墓为原型,并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刻意营造出神秘鬼魅的氛围。
此刻高高矗立在我眼前的这座“九层妖楼”,从来不曾出现过令人望而却步的妖魔鬼怪,它很早就被认了出来,并且进入了盗墓贼的视野。
抗日战争时期,盘踞在青海一带的“西北王”马步芳的手下,在一位藏人的指引下,动手掘开了这座大墓,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并非弄清墓主人的身份,而是盗宝。但是这群全副武装的大兵低估了墓葬的坚固程度,那些由黄土、灰沙石、砾石和巨石构成的夯土层顽强抵抗着他们的盗掘,最终,他们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也只是挖开了大墓顶部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大兵们依然带走了不计其数的宝物,多为金银器。
据说,马步芳的军队撤走后,当地藏人因为惧怕墓中的妖魔,又把盗洞埋了起来。大墓暂时恢复了平静,然而它的噩运并没有结束。
 
【小标题】揭开重门
【抽言】有一个细节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热水古墓群的所有墓葬,包括“血渭M1”在内,墓门的方向全部指向东北,那里正是吐谷浑故乡的所在……
“九层妖楼”第一次出现在考古学者的视野中,是在1950年代。当时青海进行全省文物普查,曾经调查过热水墓群,但由于认识不足,只是草草将其认定为盗掘后的汉墓,并未引起重视。
    这一次忽略,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982年,当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不久的许新国第一次到达这片谷地时,规模庞大的热水古墓群似乎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劫:一个个盗洞触目惊心地排列在山脚下,盗洞周围,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各处……
    但是,当那座被当地藏民称为“九层妖楼”的巨大墓葬映入眼帘时,许新国还是感觉到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惊讶和激动。它太大了,若不加注意,也许会把它误认做山体的一部分。但是山体不会呈现出如此规整的样貌,历经无数岁月的风雨,人工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远远望去,就像一大一小两个“斗”叠加在一起。
    这是整个青海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墓葬,整体呈等腰梯形,分为上下两层封土,高达30米,底部基座宽160米。这样的规模,即便放在内地,也属王陵的级别。
    大墓顶部,盗掘的痕迹同样四处可见。通过盗洞,许新国发现,墓葬的封土有明显的夯层,而夯层之间还整齐地平铺着一层柏木。这种形式的墓葬,与青海省东南部的汉代及魏晋时代的砖石墓、土坑墓大为不同。显然,1950年代文物普查时对它的年代认定是错误的。
站在“九层妖楼”面前,任何人都会忍不住浮想联翩:地处茫茫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的这座大墓,究竟属于什么时代?又属于哪个民族?他们为什么把死后的安身之地选在血渭草原?
1982年7月,青海省考古所对“九层妖楼”(编号为“血渭M1”)展开了正式考古发掘。这次发掘持续了将近四年,到1985年11月告一段落,主要发掘了大墓的上层封土及墓前的陪葬遗迹。随着大量文物和动物骨骼的出土,大墓的身份渐渐清晰起来:这些散布于血渭草原上的墓葬属于吐蕃文化,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的遗存——
从空间上来说,热水古墓群所在的都兰地区,正是当年吐谷浑活动的中心地带;
从时间上看,大墓及其周围诸多小墓中出土了共计350件、130种丝织品,多数出自中原地区,少数来自遥远的波斯。这些丝织品涵盖的历史年代自北朝晚期直至初唐,而这一时间段,都兰所在的柴达木盆地尚在吐谷浑的有效控制之下,这些丝绸的主人,只能是吐谷浑;
    从出土文物反映出的汉文化水平看,可知此墓所属民族汉化程度极深,一件残缺的漆器底上还刻有汉字,这与吐谷浑使用汉字的历史记载吻合;
    此外,“血渭M1”墓前的殉葬坑中还发现了8条肢体完整的狗。这种殉狗的习俗在东胡鲜卑人中十分常见,而吐谷浑的祖先正是来自中国东北的鲜卑人。
还有一个细节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热水古墓群的所有墓葬,包括“血渭M1”在内,墓门的方向全部指向东北,那里正是吐谷浑故乡的所在……
这一系列证据,像一把把钥匙,次第打开了“九层妖楼”的重门。那里面没有妖魔,更没有带火的透明瓢虫,层层夯土和柏木掩盖下的,是一个马背民族的传奇历史。
 
【小标题】他们从何而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2012年1月刊)




  责任编辑: 兰少赓视频来源: d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