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中国

70年后“宜兴玫瑰”陈迪重回浙江德清

发布时间: 2015-07-23 | 来源: 陶都传媒 | 作者: 吴爱凤 | 责任编辑: 吴爱凤

70年后“宜兴玫瑰”陈迪重回浙江德清

1945年4月,一个特别明亮的夜晚,一场刻骨铭心的战斗,新四军独立二团的宜兴籍战士陈明,不幸牺牲在德清的战场上。当时,同为新四军战士的他的堂姐陈迪,强忍着悲痛送别了他。7月9日、13日,本报“社会·民生”版先后刊登了《绽放在炮火中的“宜兴玫瑰”陈迪,已年近九旬,她有一个夙愿——找到烈士堂弟陈明的“家”》和《宜兴、德清两地媒体“搭上线”陈明烈士的“家”已有线索》两篇报道,讲述现已88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陈迪盼望着能找到堂弟的坟墓,而德清方面通过努力已找到不少陈明烈士坟墓的线索。

7月21日,带着期盼和复杂的心情,陈迪在儿子林陵的搀扶下,急切地坐上南京开往德清的高铁,她要找到堂弟安葬的地方。同一天,陈明的弟弟陈荫麟也在儿子陈俊杰的陪同下,从无锡赶去与陈迪汇合。而宜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则如约驱车前往德清,与他们会合。

时隔70年,陈迪重上乾元山

7月21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上午9点46分,G1503次列车停靠在了高铁德清站。刚下高铁的陈迪顾不得身体的疲惫和天气的不佳,催促着在场的德清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带她赶紧去看小南门、上乾元山。

陈迪回忆道,1945年4月的一天,新四军在德清、余杭交界处的东塘,与国民党顽军激战。陈明冒着密集的弹雨抢救伤员,他在成功抢救了两名伤员后,在抢救第三名伤员时,被丧心病狂的敌人用机枪打中,当场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陈明和其他4名牺牲战友的遗体被运到德清县城小南门外的山坡上安葬,当时她在现场。

70年后的德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迪记忆中的“县城小南门外的山坡”,可能就是德清县乾元镇的乾元山。当天上午,带陈迪一行上山的是从小生活在小南门外的陈顺宝老人。陈顺宝曾听已过世的邻居沈金山讲过新四军打仗及烈士下葬的事。“陈阿姨,这里就是小南门,西面的小巷子里还保留着一些老房子,你对这里还有印象吗?”听到陈顺宝的提醒,陈迪用手扶着眼镜,仔细打量着周边的一切,然后激动地说:“像,真的像!”

从小南门通往乾元山的小路比较窄,陈顺宝一路讲着他从沈金山那了解到的相关故事,帮助陈迪唤起记忆。他说:“当年,新四军部队就从这里的河埠头坐船回来,上岸时抬了好几具新四军战士的遗体。然后,新四军在小南门街的一家棺材铺买了棺材,请当地人把遗体装入棺材,并抬着棺材沿着乾元路上山埋葬……”

对于陈顺宝说的这些往事,陈迪只是认真地听,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直至走上乾元山的小路时,陈迪突然说:“对,应该就是这座山,我记得那时候我走在小山坡上,往山上看能够看到天。”走了不到100米,山路右侧果然出现了几个紧挨着的坟墓。陈迪立即脱开旁人的搀扶,一个人迈过杂草堆,观察着四周的一切,然后对在场的人说:“我基本能确定这里就是陈明下葬的地方。但是陈明的墓究竟是哪一个,我就记不得了。”

两封家书,照亮了寻找方向

作为陈明烈士安葬时的见证人,陈迪记忆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找到陈明烈士墓很有意义。她说,当时我跟丈夫来到县城小南门外的山坡上,看到堂弟的尸体悲痛欲绝。“我当时看到陈明小小的身体,侧着蜷缩在棺木中,衣服上的血迹已全部干了,身背后还斜背着一顶草帽。我帮他整理衣服时,发现他前胸那一排机枪打的子弹眼,有五六个多,然后找来一件干净的军装给他换上,又找来一条布单子给他盖上,就这样草草地装殓了。”陈迪说。

当年陈明牺牲后,陈迪还亲笔给伯父(陈明父亲)写了两封信。正是这两封信,为寻找陈明烈士墓提供了重要线索。据陈迪介绍,大概是1945年7月,她在战斗的间隙,给伯父写了第一封家书,信中的内容大体为:“陈明的事你们知道吗?在反顽战斗中他很光荣地流血牺牲了,真使我可惜。不过我们今天为了革命流血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我想,我们大家不要难过,努力为共产党工作,终有一天会为他报仇,大家不必要伤悲的,我们坚决到底。你们同意吗?详细情形见面再谈吧,不过你不要把这事告诉伯母,她听到要急死了,慢慢以后再告诉她,为革命牺牲值。”

就在陈迪把信寄出的当天,她收到一封伯父的来信,她立刻又回了信,信中大体内容为:“关于我弟陈明同志的坟墓,是在德清城小南门外面的左边小山上,那坟上也有碑的,一共有五人。但是他的棺材里面也有名字写在上面的。现在我有这样的希望,他人已经光荣的流血牺牲了,也不必再痛心的,不必再难过的。现在难过也没有用,只要我们来为革命的事业奋斗到底好了。”

这些年来,陈明的亲属及德清相关部门都是根据陈迪信中提及的地点,积极寻找陈明烈士墓。如今,这两封信已作为陈明烈士的遗物,被保存在宜兴市烈士陵园管理处。

确认墓地,后续工作待开展

7月21日上午,陈迪、陈荫麟在乾元山上待了两个多小时,迟迟不愿离去。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相互搀扶着,道起了往事。

宜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从德清县民政局、老干部局等部门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也一直在为寻找陈明烈士墓而四处奔走。对于此前在乾元山上发现的五座无名墓,当地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调查考证。发现这五座墓的间距相等,极有可能是同一时间下葬。而且当地人的墓一般都用砖瓦砌成小房子样,因此这五座墓也不太可能是当地人的。另外,这几座墓上长满杂草,从来没有见过有人来扫墓,而周围的其他老墓,或有墓碑,或坟头种有万年青,或插着祭奠的彩带。加上陈迪老人的回忆,基本可以确认陈明烈士墓就在这里。

当天中午,陈明烈士亲属立即和德清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商讨了后续事宜。他们计划商定一个时间,把五名烈士的墓移至位于乾元镇东山陵园的革命烈士墓区,并立碑纪念。另外,对于是否在移墓时进行DNA检验,以及陈明烈士遗骸留在德清还是移回宜兴,相关方面还将继续商讨。

7月9日、13日本报刊登的相关报道。

老百姓家过道做“婚房”

浙江德清,对于陈迪而言,夹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在德清的战场上,她失去了堂弟,同时收获了爱情。7月21日下午,陈迪专门来到了德清县洛舍镇小港里,在一间旧房子里找到了自己的“婚房”。

据陈迪回忆,1943年,当时16岁的她参加了新四军。1944年的元旦,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时任新四军独立二团的政委林胜国。1945年4月5日,林胜国与陈迪的结婚报告获得上级批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945年4月8日,我们的婚礼是在洛舍镇一家茶馆举行的,独立二团排以上干部参加,部队炊事员当大厨,菜很简单。团长黄光浴主持婚礼,婚礼搞得很热闹。”陈迪说,婚礼后,她来到了林胜国的住处,也就是当年的“婚房”。

当时,林胜国住在镇上一所老宅子里,可他没有住进房间,只是住在这户人家的廊檐过道处,靠墙搭了一张床,其他一无所有。陈迪说,睡在那里虽然有蚊帐遮挡,但是房主一家人进进出出,都要从他们床前经过。陈迪补充说,当时新四军纪律严明,官兵只住宿在老百姓的廊檐下或空屋里,不许擅闯内室,“也就是说,我的‘婚房’其实就是老百姓家的一处过道。”

当天下午,当陈迪再次踏进70年前住过的那间老宅时,喜形于色,她指着老屋内的一间窗户,对在场的人说:“当时,窗户下面有一张床,我就在那张床上睡了好几晚。然后就跟着部队出发去其他地方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我对这里印象很深刻。毕竟这里是我的‘婚房’。”巧的是,这间老屋的主人竺彩政还健在,今年已92岁。老人说,自己是在1947年嫁到这户人家的,当时陈迪和林胜国已经不住在这里了,但她曾从老人那听说过新四军寄宿在他们家的故事。

宜兴日报社记者还从陈迪的儿子林陵那了解到,陈迪曾于2010年,即林胜国去世10周年时,写了一篇怀念文章《相见、相识、相爱、相伴》,文中写道:“我和林政委是1945年4月8日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结为伉俪的,到他2000年11月11日去世,我们共同生养了6个孩子,直至现在的四世同堂,我们幸福地生活了55年7个月零3天。我庆幸当年的‘组织介绍’,庆幸那个时代的‘别无选择’,庆幸我们的年龄差异,庆幸我嫁给了林政委。他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爷爷,他是我们全家幸福和谐的核心和精神灵魂!我们相识、相恋、相知、相伴,我享受了五十五年的恩爱滋润,我这一辈子心满意足了!” (本报记者 张 胤)

人物档案

陈明:男,1929年生于周铁镇,1944年3月参加新四军,5月在新四军十六旅卫训队学习,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独立二团二营五连任卫生员(排级干部)。1945年4月牺牲。

陈迪:女,1928年生于周铁镇,原名陈凤芽、陈荫萱,曾用名华清芬、吴剑,1943年11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长兴战役、天目山战役、守孝丰及东塘战斗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泰安保卫战,参加了淮海、渡江和上海战役。

1954年9月转业,1984年3月离休。离休前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人事处处长及机关党委副书记。曾荣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各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