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吸引力的文化选题与科学系统的汉语教学方案相结合,一期期多语种短视频,以小见大,组成学中文、识中国的《中文宝盒》,推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被海外受众认同接受,使“中华文化热”在全球不断升温。节目首个系列“指尖技艺”,从具象的“手”出发,聚焦中国传统手艺和手艺人的故事。
中文宝盒 | “指尖技艺”06清心寄伞
通过一双手,你会看到什么?是感知、是创造,更是勤劳。今天的故事,从一双手、一张油纸、一把伞讲起。
余万伦,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
伞是日常生活中遮阳或挡雨的工具。在中国古代,伞是用丝帛制作的,价格昂贵,虽然是生活用品,但更是身份的象征。随着中国造纸术的改进,伞面逐渐由丝帛改为纸质。到了宋代,油纸伞成熟的制作技艺,使得伞从贵族走向了百姓。
四川泸州,作为盆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在这里传承近四百年。直到今天,这里的油纸伞仍然在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制作。
泸州油纸伞的伞骨、伞面,都是由当地盛产的桐油、楠竹、水竹、岩桐木、皮纸等制作完成的。
余万伦的外公、舅舅,以前在镇上都是做伞的。他小时候接触到的所有玩具都跟伞有关。
泸州油纸伞选料精细,上油厚重,绘图雅丽,伞身轻便美观,伞面诗画兼备。这样的一把油纸伞要经过锯托、穿绞、网边、糊纸、幌油等九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缺少。
余万伦说:“一个法国人,我发了一些伞的照片给他,他的形容,我翻译过来看到是‘奇迹’两个字,我兴奋了好久。”
今天,由于尼龙绸折叠伞的普遍流行,传统的油纸伞已经慢慢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技艺也逐渐消失了。但对伞匠余万伦来说,虽然油纸伞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的文化价值会一直传承下去。
余万伦说:“作为一个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取其精华,然后再植入新的精华,这其实才是传承的意义。”
策划:张慧君 宋若冰
编导:房小棋
顾问: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