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并且将会一直坚持在生态农业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的可能。”这是朱同生对自己下定的决心,一颗农业人的赤子之心。
缘起新津 扎根生态农业发展
2011年,朱同生与同是南京农业大学同学的妻子来到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之后两人共同创办了自己的农业公司。
在新津,朱同生感受到的是典型的川西坝子,有着优质的生态资源,国家 4A 景区斑竹林、湿地、荷塘……呈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转眼间11年过去,在新津的土地上,朱同生感慨万千:“我是2011年来到新津,也许是一种机缘或者说是冥冥中的注定,未曾想过远在江苏的我,此生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工作与生活并且开展了自己的事业。”
当问及为何选择新津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朱同生自豪的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新津有着深厚的传统农业产业基础,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很好的奠基作用,同时新津也是民营企业的摇篮,这里汇聚着各个领域的创业团队,让我充满动力。回望过去的11年里,是政府、亲人、朋友的不断支持,让我坚持下去。”
聚焦变化 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朱同生目前主要从事与农业、乡村生态景观打造、农业服务等乡村振兴类综合项目的工作。
作为一位资深的农业人,这些年,朱同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农业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乡村振兴下的现代农业发展。
“我自己经营着农业公司,深知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农村,更离不开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产业振兴。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耕作方式逐步被认可,所以当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政府财政、从业群体从城市转向农村,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朱同生说。
对于天府国际农博园的建立,朱同生则表示,这是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共赢,“现代农业应该是由传统农业的创新、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模式构建而构成的。只有充分根据地域优势与资源配套,因地制宜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振兴,因为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无法回避也是必须面对的话题。天府国际农博园的建立则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将农业的最新科技、成果、模式向外展示,获取更多的双向交流,并为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当提及对当地居民、企业带来的变化时,朱同生说:“在农博园、在新津,我能看到这些年农业的产业结构与主体不断进步,乡村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更完善、政策普惠力度更深入。这使得咱们的农业企业、从业农民不仅在经济收入上得到提升,更关键的是技术与方法不断升级,让我们能够站得更高、看的更远、走的更稳。”
抓关键少数 让科技为农业发展赋能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则是农业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朱同生在农博园工作期间,深深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强大力量。
“农博园在新津建立,是具有良好的传统农业产业的空间优势,背靠成都主城区,发展都市化农业,用优质农副产品、优美生态景观、特色休闲环境促进着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邀请全国农业领域的优秀专家、团队来此,将他们掌握的科技技术与当地的传统优势相结合,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朱同生说。
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发展的积极赋能,使得新津全区土地50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达3.3万亩,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达3个以上,使农产品的生产达到集中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农机总动力达1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65%,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当谈及科技对传统农业带来的影响时,朱同生表示:“在农博园工作,使我能够接触到农业发展的最新模式和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在以前,由于传统农业对于气候的依赖性非常强,在遭遇极端气候影响下,有可能很多农作物减产绝收,而新的现代农业,在高新技术与模式的帮助下,可以有效的减少极端气候对自身的影响,更是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产量和更高的品质。”
同时,朱同生对农博园的科技力量充满了信心,“目前农博园引入的很多涉农项目都具备一定的产业核心技术,如新希望、通威、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的科技成果转换,如果这些项目、技术全面投入生产与运营,我相信能给新津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走出去的机会。也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路阻且长 需更多农业人的前赴后继
在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使朱同生感受到当年的农业与现在的农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的变化,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科技化等特点。
“新时代新的奋斗路程,三农的发展需要新的血液注入,这不仅需要传承千年的农业经验,还要具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技术支撑,因为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诸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这就需要不断有新的人才、技术涌入。我相信,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无数新老农业人夜以继日的努力奋斗下,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乡村广袤的土地,都是我们年轻人描绘未来的画卷,未来的乡村,一定会是新生活方式的变革地。”朱同生说。
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道路,朱同生也下定决心:“选择了农业这一条道路,就算路上满是荆棘,也会坚韧的朝目的地前进,正如一粒种子,从萌发、生长、开花、结果,整个过程充满未知和期待。”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贡献年轻一代的力量!”这是朱同生的愿望,也是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