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里的“洋女婿”

我在中国 丨 发布日期:2018-12-17 丨 时长:6'09''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8/12/17/201812171545012676653_408.mp4

  周一早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内,一位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人到达了办公室,为自己泡好了一杯茶。接着,他坐在电脑前通读着面前的稿件,指尖不停地敲击着键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就是外文出版社英文部资深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

弗格森先生在认真修改稿件

  弗格森先生来自英国。初次接触他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一名斯文安静的绅士,很难让人把他与简历上丰富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高材生——70年代末法学名誉学士学位,90年代初G-MAT成绩710,精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阅历丰富——先后在30、40个国家工作生活;职场多面手——做过管理顾问、开过传媒公司,还是作家、记者、编辑和翻译。在担任媒体制作经理时,弗格森先生结识了很多名人,如前英格兰国脚大卫•贝克汉姆、前曼联队主教练亚历克斯•弗格森爵士等等。2004年,他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国女婿,一段与中国的情缘也就此展开了。

  2006年,弗格森跟随自己妻子来到了中国发展。2008年,他来到北京,应聘成为了中国外文局旗下的中国网的记者。作为一名记者,他先后参与了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2010年初,他来到了外文出版社,期间参与了一系列中国政府白皮书的英文改稿,还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英文版的改稿工作。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课堂上,弗格森辅导学生口译

  作为英文改稿专家,弗格森在工作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准确传神地翻译习近平主席讲话的精髓。“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西方人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为做好重点词汇的翻译工作,弗格森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早上准时开会,研讨相关词汇的译法。 

  此外,在跨文化交流时表述的准确性上,弗格森非常严谨:在任教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课堂上,他耐心的为学生们辨析着看似意义相近的词语;工作之余,他还出书帮助中国人纠正中式英语及偏误用法。电商平台上近两千条评价统计显示,该书获得了99%英语学习者的认可。

弗格森先生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交流英语的教学方法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提及改革开放,弗格森表示,他对中国在扶贫、反腐和推进“一带一路”方面做出的努力印象深刻。他说道:“这几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减贫方面做出的伟大成绩没有人可以否定,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应该来学习中国的扶贫经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国际意义,它改变了许多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前景,推动了世界力量的重塑。”此外,弗格森还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很多报道存在偏见,不少作者甚至都没有来过中国,这样的报道会误导本国民众。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不停地提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故意抹黑中国形象,“作为改稿人,我们更应该继续加强传播,并确保中国真正地被其他国家所理解。”

弗格森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在书吧读书

  在谈及他眼中的改革开放城市案例时,弗格森与记者分享了他第一次陪妻子回故乡吉林的故事:2006年初,弗格森第一次来到吉林。他看到的都是老旧的住宅楼,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单调,尤其是当他想念家乡苏格兰时,连可以小酌解乡愁的酒吧都没有。最令他感到孤独的是,在吉林没有见过其他西方人。而当他今年去吉林的时候,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旧破败的住宅楼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多条现代化的道路和环绕全城的高速公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在吉林居住的外国人也明显多了起来。

弗格森在紫竹院公园中喂鸽子,他每天都来公园锻炼身体

  这些年,弗格森见证了中国方方面面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出行愈发便捷,市场愈发开放活跃,中外交流增多,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愈发便利。“许多人找我了解中国的情况,我会以积极地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希望更多的外国人能够通过我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


编导/剪辑:韩歆昊         摄像:韩歆昊 李凯馨 房小棋    文字:韩歆昊  

鸣谢:王 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联系电话:86-10-8882 8023   联系邮箱:hizhongguoren@163.com 

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