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的磨砺,让秦英瑞从一名验光学徒,成长为这个行业的标杆与领袖。他的验光理念,也从最初以矫正视力为目的,转化为提供人性化的验光服务。
1975年,郝利宏出生在左权县北部的小山村里。由于小时候母亲的耳濡目染,郝利宏无需专人教,终日浸泡在左权民歌、小花戏的世界里,便学会了这门左权人皆会的艺术。而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这门艺术。
说到古琴艺术,王鹏认为它是一种“清微淡远,中正平和”,这是对细致入微,淡薄名利的一种追求,也是琴人的理想和生存法则。
位于科尔沁草原上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被誉为“马王之乡”,多年来流传着独特的马具制作技艺。在科尔沁草原上,就有这样一位倾心马具制作四十余年的老手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陶格敦白乙。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不仅是立足之本,更是健康的写照。作为具有传统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特色的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在传承百年后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为百姓居民所熟悉和接受。在王建生看来,修脚是“修”更是“医”。
景泰蓝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走出过皇宫,一直是皇家独享的珍贵藏品。本期节目的主人公钟连盛,是一个行业内人尽皆知的前辈: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美大师,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她来到中国三年的时间,不断地将中国文化输送到遥远的坦桑尼亚,她不仅是一位配音员,她还是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就是来自坦桑尼亚的配音员—希尔德
一刀一木就能镌刻纸上传奇。当一幅幅"名人字画"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很难想象这是通过一种古老的技艺来复印的“赝品”,水墨丹青、惟妙惟肖,而这种古老的复印技术被称作木版水印技艺。
王素花自幼酷爱刺绣艺术,针来线往地和汴绣打了一辈子交道。1959年,她创作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刺绣,代表河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一间平房,一台电视,一个话筒,王伟力用他十年的时间,为无数盲人打开了心灵的另一扇窗。
在2017年,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让年轻的税务干部走到手机镜头前,用“直播”这样一种新颖的形式为诸多网友和纳税人优化了信息沟通的渠道。
邵志庆1978年考入贵州省艺术学校花灯班,1981年毕业分配到贵州省花灯剧团工作至今,现任贵州省民族乐团、贵州省花灯剧院院长。2017年10月18日,作为贵州团党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000多年前,几乎与雕版印刷术同时诞生的木版年画登上历史舞台;300多年前,木版年画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近万名年画手艺人齐聚开封;80年前他接过千年的手艺,让它再现辉煌;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他就是 ——郭泰运
17年前,奚志农在澜沧江流域,亲眼目睹了中国最美的大鸟—绿孔雀,17年后,当他再次回到当年拍摄绿孔雀的地方却惊讶地发现,这里已经再难寻觅绿孔雀的踪影...
2014年6月14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路岩用黏土动画为央视科教频道包装的纪录片《手艺》当晚播出,片中那些承袭传统手工艺的手艺人特别让人佩服,人们通过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气,路岩也是这些人其中之一。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十年的潜心钻研,他成功复原了20多种失传近千年的磁州窑烧制技艺。褪去大师的光环,他笑称自己“只是个干活的人”。
“很多人都在为我指路,但是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却发现,在这个路上几乎只有我一个人在走,而且只有我一个人坚持走了十年。”已经37岁的国鹏在谈到古琴唱片收集时这样说。
许丽盈生于香港,父亲母亲都来自福建福清,父亲是一个乒乓球好手,但是并没有要许丽盈走职业道路,直到9岁的许丽盈拿起乒乓球拍,懵懵懂懂中,乒乓球落地那铿锵有力的、好听声音,让她潜意识里开始打球。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很开心”。
受伤、阴影、磨练、突破,从头再来的何伟几乎重新经历了一名滑雪选手从新手到高手的全过程。正是这样的磨砺,让他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更加成熟。“滑雪对我来说,有永远追求不完的那个高度,我觉得它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顾长卫认为,艺术的价值应该和生活的价值连接在一起。一张百元钞票,透过微距对焦,展现出了人类流动的痕迹;镜头前的模糊与清晰,默默述出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熟悉的货币,原来拥有如此陌生的美。